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墨家逻辑的现代研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沈有鼎以其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学术功底,较准确地诂解《墨经》原典,充分肯定墨家逻辑的成就与科学价值,用比较研究和具体分析方法,辨明中外逻辑异同,是墨家逻辑现代研究的典范.沈有鼎的贡献,奠定了墨家逻辑复兴的基础,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值得认真探索.  相似文献   

2.
传统是现代之母,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了历史与现实,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应用价值研究基本理论,选取外在价值之一工具性的角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价值概括为归化价值、建构价值和调试价值,以期为各个领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进路,进而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价值论证。  相似文献   

3.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游牧文化与多种文化的统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统一。它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深厚的文明积淀已成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宝贵历史资源。同时,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山西吕梁于成龙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他的廉洁精神有着崇高的历史传承地位,于成龙以清俭家风传世。于成龙廉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也拥有深厚的发展历史,其内涵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相得益彰,是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研究于成龙廉政文化的基因脉络,提炼好于成龙廉政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是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其文化资源可以从历史遗留的建筑古迹、历史文献书籍着手,充分认识其文化资源内容,阐述传播现状,分析其在当代具有的传播价值,从创新性传播角度,整合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实现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与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哲学逻辑主要指以哲学概念、范畴及应用为研究对象的新兴逻辑学科群体,通常也被认为是通过扩充或修改经典逻辑得来的一个非经典逻辑学科群体,不具备经典逻辑真值函项性、二值性、个体域非空性、单调性和陈述性等特征。本文主要从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之间的区别以及哲学逻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入手,分析阐述哲学逻辑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文化的空前交汇和撞击,处于由古代向现代转型期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呈现出复杂的内涵和面貌。它既要反思历史,又要面向未来;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既要面向世界,又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文学理论批评从观念、类型到形态、文体各方面都经历着重大变革。从近百年各个历史时期看,文学理论批评显示着复杂多样的阶段性特征。但由于处在本世纪历史文化的共同背景下,有着新文学发展的共同依据,还面临着共同的课题,因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又显示出贯穿全过程的总体特征。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在文学理论批评的观念和内容上,以审美的社会价值论作为评价文学的基本观念和准则,并从多种特定角度对文学的人学内涵进行审视和阐发,这是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在总体上所显示的首  相似文献   

7.
墨家修身思想的发展与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具有一致性,它的兴衰也随着墨学的兴衰而变动。总体而言,墨家修身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源起、衰微、复起、中断、再发展五个阶段。通过对《修身》篇和《所染》篇的重点解读和对墨家整体思想的梳理,可以将墨家修身思想概括为务本、"四行"、慎染、尚贤四个方面。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层面入手,探讨墨家修身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墨子"尚力而非命"的观点,强调人们通过劳动和进取获得生存的态度,反对"听天命"的人生态度;墨家道义高于一切、为义可视死如归的生死观,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墨家通过信鬼神来实现治国利万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对当代人的死亡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墨家思想出发,具体探讨墨家的生命观、生死观、死亡观,进而探讨其对当代中国人死亡意识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朱彤 《文化学刊》2023,(3):105-108
社会荣誉是社会美善之名,回应美善之事,衬托美善之愿。美善之名是美善之实的社会表征,它带给社会荣誉更丰富的唯实精神和情感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以社会价值为重的价值取向,在多元社会历史背景中,作为荣誉表象、荣誉内涵研究的核心问题,要关注社会荣誉对价值事实的反映原理,关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至高价值,实现名、实价值取向,对社会活动推进目的一致,使荣誉价值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资源,具有多元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本文将从重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廉洁文化是综合性的文化类型,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道德层面,包括人们对廉洁的认知、廉政的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从业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作为电网企业,大力推进廉洁从业价值观为核心的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干事、干净”的廉洁理念,形成廉洁从业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取向和良好风尚,为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提供坚强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记住乡愁"是中央城镇化战略中被讨论最多的一个新提法。近年来江南水乡古镇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思乡对象,不仅是受全球怀旧文化的影响,还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本质上说,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城镇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江南水乡市镇为指向的乡愁绵延于游子、文人、士绅乃至现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中,作为城镇中国的文化原乡为新一轮城镇化战略寻找最适合中国传统与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田文棠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看,魏晋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主要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魏晋三大主流思想(即魏晋名理学、玄理学、佛理学)的相继肇兴,遂使中国传统文化原有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在文化格...  相似文献   

14.
和谐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应有之义,无论是从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根源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发展上,和谐价值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都有其深厚而深刻的文化背景、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价值认同途径,使人民群众以和谐为价值取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诉求和理论期盼。  相似文献   

15.
国学     
正何谓国学?国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根基。今天,我们应继续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翟学伟在《开放时代》2008年第1期发表的《进步的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危机》撰文指出:首先,中国文化作为审美文化形态本身更多地倾向价值理性,但是它在近代被中国人所追求的富强目标所取代了,于是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与目的——工具理性在中国社会大行其道,给中国整个社会带来了功利性的运作模式,也功利性地保留下了一些传统;  相似文献   

17.
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它是以研究历史上的语言现象与历史演进关系的史学交叉边缘学科。本文从学科整体角度,围绕着语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理论及方法、学科价值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墨家的矛盾律与归谬类比理论,是墨家和其他各家争鸣辩论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拟阐述墨家矛盾律、归谬法与归谬类比理论的产生和影响,认为它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认真研究弘扬。一矛盾律矛盾律在西方是较早为人们发现和运用的逻辑规律,亚里士多德把矛盾律...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先生的文化专著《中国文化导论》已由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文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规律”、“中国文化的沿革演变的基本线索”、“中华文明的客体与主观条件”、“衣食住行的构成式样及文化意义”、“政治组织的构架与形态”、“习俗礼仪的表现与影响”、“审美情态的特质与方法”、“传统思维的形式与方法”、“价值观念的内容与取向”及“传统文化的剥离与振新”等十章,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总括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