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中学语文课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范文章。它是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文学作品。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而无生气。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又是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为其特征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去发掘其中的美育因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多渠道的情感诱发,指导学生正确地感知美、鉴赏美,培养学生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一、挖掘审美因素,披文见情——感知美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主宰,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把握好作品的情,深刻挖掘出教材中的审…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美”就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注重情感融人文本培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么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或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构建新的意象,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文学作品阅读有其特殊的要求:1、找寻体会诗文之美。2、体认诗文之情。3、品味诗文之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新课标下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为理念进行的阅读教学活动,它在教学过程中,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信任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资源,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前提,课堂…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就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或欣赏文学作品,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构建新的意象,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而,文学作品阅读有其特殊的要求:1、找寻体会涛文之美。2、体认诗文之情。3、品味诗文之语。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教育,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融人情感的作用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在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充分渗透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寓“情”于“美”,以“美”动“情”。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采用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课文,为孩子们展示着美的种种形态,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经验。语文教师理应利用这些文学作品,充分发挥艺术的审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手段,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语文美育的两大途径是品味语言和分析形象。   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具有艺术美的语言是作者凝炼的、融情的、经过加工的主客观有机统一的艺术精品,这种艺术语言不但散发着种种情…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又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谈点个人做法: 一、纵观布局谋篇,领略整体结构之美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可以说是作品感情、教师感情、学生感情的“情”的融会体,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气氛,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之“情”,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形象美、自然美、语文美呢?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我认为,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直观性原则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车尔尼雪夫斯基语)。语文教学中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课文(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各种美的事物、人物和意境等。美是感性形态的东西,主要作用于审美者的感官。人们主要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美感的,这正是美育不同于智育、德育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注意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进行美育。所谓教学情境,就是具有直观的时空综合效应的环境和氛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时,教师应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创设相应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1.
爱好美,追求美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对于美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因此,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把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美学价值。通过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在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一、立意:柔和的矛盾美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  相似文献   

13.
移情式审美情感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因此,在这些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  相似文献   

14.
邹国飞 《现代语文》2009,(7):111-112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美”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审美教育。美育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开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它的作用毋庸置疑。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语文教师应凭借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美育渗透。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语文教育呈现出纯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语文教育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即加强人文教育,塑造人的灵魂的功能却被忽略。文学作品教学也深深打上功利性的烙印。很多教师完全不顾学生实际,或用作题方式解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指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和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如果具备绘画美则会赏心悦目,如果具备音乐美则会和谐动听。文学作品既具备了绘画美又具备了音乐美,就会使作品获得一种如乐如歌、如画如诗的艺术美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除了教会学生驾驭语言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德育、智育外,还包括了美感教育。美能激育,美能育德,美能发辞,美能治情。教学需要美,但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  相似文献   

17.
符建科 《现代语文》2008,(10):99-101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的教学。有人说语文是“诗意的栖息”,“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的优美意境。语文教育应以人的素质为其主要目标。”(其中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语文教师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用美学的观点,从分析文章的形式和内容着手,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象,引导学生发现白然美、认识人物美、  相似文献   

18.
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因此,在这些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涌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19.
张承吉 《教育革新》2009,(10):48-48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审美教育这一环,就会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乐之者”,在美的熏陶和享受中孜孜以求。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性学科,其工具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为目的,其人文性则以陶冶学生的情感生命为归宿。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感到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而且可以借助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