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庆瑞  谢章澍  杨志蓉 《科研管理》2006,27(4):116-120,129
本文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海尔集团20年创新与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动态性,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创新协同体现出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兴通讯17年创新与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协同,提出创新协同的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协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3.
从创新主体角度来看,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创新三大部分。区域创新成效的关键就是三者之间的协同创新,然其协同基础就是三者创新水平现状。故本研究通过以区域创新三螺旋为理论框架指导,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与中介服务三大方面对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予以研究。发现山东省仍然是大企业带动创新驱动的模式,传统产业占比高;高等院校等知识创新资源力量强,但区域布局不均衡;政府与中介服务的政策与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创新硬平台投入大大高于软平台建设,应加大软平台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协同学理论,以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企业内部创新协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战略、文化、组织、制度、技术等5个因素对创新协同绩效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为企业有效地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非线性网状创新的三螺旋理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问卷调查,对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网络结构特征可以将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分为以政府为主导、以大学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三种类型,政府、大学、企业分别在以各自为主导的创新网络中起到资源配置和支撑作用,其他两类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而中介机构在协同创新中主要发挥结构洞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为与X大学的联合研究中心展开分析,探讨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解决机制。研究发现,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冲突得以解决,是二者共同构建结构混合逻辑下自治组织单元的结果。在自治组织单元内部,企业与高校协商设计了分情景确定主导逻辑、主导逻辑保障少数逻辑利益、少数逻辑支持主导逻辑地位3种机制以确保组织单元的有效运行。研究结论对丰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并扩展制度逻辑理论中结构混合方案的研究,同时对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实践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解学梅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基于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概念和特征的解析,阐述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涵与运行机制,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效应模型是由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通过维度间的协同互动和维度内的耦合关联构成,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纽带,将不同的创新主体纳入到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圈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依赖于圈内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信任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和圈内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区域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升整个区域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已成为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剧增,但从政策规划角度分析,面临研究结论纷杂,理论支撑不足的困境。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因素、合作层次以及创新模式三个角度,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以珠三角地区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为例,阐述三维分析框架对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已有协同知识创新研究忽略了创新成员心理需求动机的动态性,使激励策略也缺乏动态性。以组织"行为人"假设为前提,将协同知识创新体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以X-Y理论假设动态性为基础,引入X-Y理论,分析协同创新环境影响下创新成员X-Y理论假设的动态变化,构建与之适应的动态激励策略。介绍镇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协同知识创新案例。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是新征程上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切入口,梳理了科技创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科技创新赋能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提出了科技创新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方向。研究认为,科技赋能区域发展是区域创新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区域合作理论相结合的实践成果;科技赋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信息化时代、国际环境、国家发展进程三者共同决定的,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京津冀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十年,应以区域创新空间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能、以数字经济驱动京津冀新征程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推断政府科技投入与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对创新效率的影响,运用DEA-SBM算法、灰靶理论模型和Tobit模型,利用2009-2017年间的统计数据加以检验。结果显示,政府科技投入抑制了总体创新效率和东、中、西部的区域创新效率;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对总体的创新效率存在提升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显著,对西部地区创新效率不存在显著影响。据此,结合科技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主体结构,制定完善的科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多元投资主体协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区域内部的协同创新,以提升中国各区域创新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驱动因素、合作层次以及创新模式3个角度,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为例,阐述三维分析框架对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园区面临着协同程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本研究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基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理论,构建了极点化协同创新、层次化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协同创新三种创新发展模式。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陕西省内外部环境数据,利用Topsis方法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得出陕西省科技园区应采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指导科技园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苏屹  曹铮 《科研管理》2023,(3):43-55
以2006—2020年京津冀区域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协同创新网络结构进行分析,对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地理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进行必要性检验与充分性检验,构建二次指派程序(QAP)回归模型研究五个邻近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各节点城市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最大节点在三个阶段内吸收资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其他节点无明显变化,协同创新网络满足以北京市为核心的小世界特征,北京和天津分别占据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中第一、第二核心位置,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在网络中地位、控制能力和自主性方面呈现不同梯度且十年间均有所提高,网络由核心节点为主转变为多节点协同发展的态势;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余邻近维度均为影响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空间交易成本邻近性和地理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影响的显著程度逐阶段降低,技术邻近性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影响较为显著且显著程度呈现出倒U型态势,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  相似文献   

15.
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随着技术创新模式逐渐趋于创新资源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协同创新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综述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理论溯源,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研究在影响因素、网络机制、网络构建等方面的新进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科技园区面临着协同程度低、资源整合能力差等问题,制约着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立足区域协同视角,基于区域协同创新与创新网络理论,构建极点化协同创新、层次化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协同创新3种创新发展模式;以陕西省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陕西省内外部环境数据,利用Topsis方法对创新发展模式进行选择,得出陕西省科技园区应采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模式。为指导科技园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17.
开放科学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将产业和学术部门视为两种不同的制度组织,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逻辑来源于:知识的异质性、知识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新制度选择逻辑。开放科学视角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理是企业纳税给政府,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并资助大学的公共研究,大学在发现优先权和学术声誉的报酬体制下向企业开放知识,企业积极地吸收公共科学知识、并实现产业化。这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社会契约是开放科学制度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聚集地人才聚集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集合。通过系统分析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关系模型。以山西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网络与分类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整体网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主体的网络密度均高于整体网络密度,科研院所网络密度较低,弱化了整体网络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研究型与应用型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间大致呈现对立式和包围式分布,人才聚集的凝聚力均明显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协同学基本原理基础上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过程;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间协同及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研究组织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机制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机制;放大涨落是都市圈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由此,为提升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需遵循协同学机理,构建都市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有序的自组织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