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教师职业倦怠是近年来影响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角色冲突、工作负荷、家庭平衡以及民办高校招生对象的特殊性和管理体制的欠缺都是影响民办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针对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教师个体、家庭层面、民办高校和社会几个方面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减轻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自身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状态,使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闯新路,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挖掘其潜力,焕发其热情,提升其素养,对消减教师职业倦怠、拓宽教师发展之路、增大课改成效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厌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身心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特殊曲“高原期”,其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确保教师的应有地位,同时加强教师的学校激励哥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  相似文献   

4.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当初的热情丧失殆尽,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很多人不能理解,现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已得到很大提高,还有什么倦怠可言?而事实上,每种职业都有其特点,如医生、  相似文献   

5.
瞿淑芳 《教师》2011,(24):27-28
一、何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后,当初的热情丧失殆尽,对工作产生倦怠情绪。很多人不能理解,现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已得到很大提高,还有什么倦怠可言?而事实上,每种职业都有其特点,如医生、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长期、连续和过度的压力影响下,难以获取足够的缓冲资源,而产生的教师职业的理想与信念迷失、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匮乏、师生教学交往的热情与兴趣枯竭,以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简单粗暴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且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但处于转型中的我国社会及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学者甚至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中的危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成为困扰和阻抑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现实问题。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现象已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研究且成果颇丰,但理论仍然落后于现实,特别是生发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现有理论尚不能很深入、准确地诠释和有效预防并消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和教育的发展。本文在参考已有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英国教育家Elizabeth Holmes在《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一书中所作的对工作环境的定义,提出减轻教师职业倦怠应该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西教育》2008,(28):23-23
肖庆华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5期上撰文说,在教育变革中,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新的特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所致的一种精疲力竭和工作能力下降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低、抵制与消极心理、教学水平下降以及责任心不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对江西省赣州市十七所学校1073名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赣州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多表现为情绪疲惫,而职业倦怠又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压力反应;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多来自可控性低的社会、学生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核心自我评价中的四个人格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高于压力变量,教师的职业倦怠状态具有人格基础。建议学校为教师提供教学过程的自由决策权,激发教师成就动机,加强教师专业团队建设,从而有效防止教师职业倦怠,让教师能"乐在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和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内驱力在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业发展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各个层面共同作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从教师评价改革入手,建立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把握住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找到教师发展性评价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教师发展性评价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职业倦怠"于1973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提出,在以后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目前造成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有组织因素,有学生因素,也有教师个人及专业发展因素,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帮助该教师群体尽早走出倦怠的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和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内驱力在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业发展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利于新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社会、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各个层面共同作多方面的努力。目前,从教师评价改革入手,建立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只有把握住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找到教师发展性评价与教师职业倦怠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教师发展性评价在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倦怠会对教学、学生及教育等产生一系列的危害。文章从社会、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以及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长期的工作高压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而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表现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系列消极心理和行为中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尽管早已有之,且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但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及其对教育的期待以及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使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学者甚至称这种现象为“教育中的危机”。为解决此问题,必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从管理心理学视角深入分析生发于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组织管理根源及其干预路径与策略。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人性假设偏差和教师评价中的理性主义泛滥与人文关怀缺失,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组织管理根源;实施以权变理论为指导的管理并彰显学校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管理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雅菊 《考试周刊》2010,(39):28-29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工作性质单一,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人际关系日趋纷繁复杂,是引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职业因素。学校应优化教师管理体系,以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是最具压力的职业.长期的工作高压导致教师职业倦怠.其后果是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而妨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整个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职业倦怠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很多学校的教育质量。透过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旨在能够预防并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绒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28-37
运用CiteSpace分析WOS数据库中493篇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SSCI文献,研究发现:8篇关键文献和6位关键学者的成果在概念框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奠定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知识基础;当前研究热点聚焦在五大主题——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体因素、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健康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研究前沿为自我效能、工作满意、工作投入三大要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互关系.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呈现出"峰"型结构,即立足知识基础围绕热点主题推进前沿探究.未来需将这一"峰"型结构嵌入"人-教育-文化"的三重语境,通过丰富教师职业倦怠的循证干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其对教育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和跨文化研究,推动知识生产与个人发展、教育进步以及文化自觉的积极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