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2.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  相似文献   

3.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善问者如敲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教师上课提问,要讲究提问技巧,要“善问”。如果不讲究方法、技巧,而是不假思索,信口乱问,或故弄玄虚,形式呆板,不但达不到提问的目的,甚至还会使学生对提问产生厌恶感。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目的明确,语言简洁教师提问应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提问,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而不能没有计划,想起什么问什么,也不能笼统提问,提问不明。同时,提问时还应注意语言平缓,吐…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为什么是“你听懂了吗”,而不是“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们的教学为什么吝啬给学生自由提问的空间或时间?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的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课堂的提问适当,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该节课堂的知识。提问要做到"细,准,精,巧",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让学生懂得问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问;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问到关键知识点上,让学生更加关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提问要简要,拒绝复杂的陈述,把问题简单地表述;把问题问得巧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趣味。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上能够更容易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从而实现优质的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8.
过去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比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利于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培养;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不是怎么思考的”,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进行适当引导,使得学生的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是“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课堂提问问什么呢?1.问疑点,创设问的情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的疑点问“为什么”,目的是达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  相似文献   

10.
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启迪,关键看教师是否掌握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存在一定的技巧。教师在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相似文献   

11.
物理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怎么问”“问什么”。成功的课堂提问 ,应遵循一定的要求。熟练运用提问技巧 ,才能取得预想的良好效果。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经过归纳总结为如下几种 :1.台阶式提问。台阶式提问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可通过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 ,一环扣一环、一层层的提问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经层层剖析 ,循序渐进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 ,讲《平抛物体运动》一节时 ,演示完小球的平抛运动后 ,直接提出“平抛物体运动的性质”这样的问题 ,学生很难回答 ,为此 ,笔者设计了下列三个过渡性问…  相似文献   

12.
黄继国 《成才之路》2012,(16):91-91
正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定向思考和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好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酶",是强化记忆的"催化剂"。提问通过师生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使教师了解其学习状态和进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对于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本人从问什么、怎样问、如何问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的见解。一、问什么"问什么"是课堂提问成功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娴熟 的课堂提问技巧是上好物理课的重要保证。提问可以提高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 力,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提问 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 于“善问”“巧问”“有效地问”。  相似文献   

15.
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了。其实不尽然,我们认为提问主要作用是调动学生积极地思维,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掌握知识。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创造性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提出的适宜问题引导出来的,以往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常发生以下几种不良情况: 1、提问的随意性 提问的目的不明确。该问什么,要问谁,怎样问,为什么要问,事先没有考虑好,临时信口开河地提出几个问题,往往不是太难了就是太容易了。问题提得难了,就不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每次提问只限于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思维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状态,提问收不到预期效果;反之,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容易了,学生根本用不着动脑筋,都可以正确地回答,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也起不到良好作用。 2、提问的机械性 部份教师在提问中伴有大量的不规范的口头语,讲述了几句便机械地随口发问:“懂不懂啊?”、“会不会啊?”、“能不能算啊?”学生应答的便是“懂了……,会了……”表面看来教师问得起劲,学生答得有力,真可谓是双边活动频繁而又热  相似文献   

16.
徐忠 《班主任》2010,(3):18-19
“快乐问吧”的诞生 学生们步入青春期,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变得不爱提问了,学习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班会课,围绕“为什么不愿意提问”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怕自己提的问题太幼稚,同学笑话;有的怕自己提出问题遭到拒绝,使自己难堪;还有的不好意思问,  相似文献   

17.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激“问”。激“问”也常常需要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说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抓手”。课堂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提问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包括问什么和怎样问两方面,优化提问不仅要有好的问点,还需巧妙的问法。掌握提问的技巧有利于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释疑。一、“一线串珠”“一线串珠”即在某个“点”上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依靠这些问题的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取得较好的整体效应。《忆铁人》中铁人说的“哦……咳!”两个感叹词,字数少而蕴含深。我针对这个“点”设计了一组问题:(1)“哦”和“咳”各是什么意思?(理解文字,理解内容。)(2)这时铁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发挥想象,体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就是指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设法诱发学生对事物追根溯源的愿望,使他们掌握正确提问的方法,培养提问的兴趣和爱好,简单地说,就是“想问、会问、爱问”。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创设情境。一、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想问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探求的欲望,急于明白“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针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