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数学教学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  相似文献   

2.
C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善提问,不敢反问?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当孩子的问题变成句号后,一些教育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孩子不愿动脑是一个被忽视的更为突出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一些学校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换句话说,重视“答”的训练而忽略“问”的培养与指导。其实,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应当成为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问题意识只应该是其基本意识。问题还可以激活思维,思维被激活了,课…  相似文献   

3.
穆明顺 《课外阅读》2011,(9):194-195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信息通道。而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厌烦数学作业,出现不做、不交、抄袭作业的现象。我常想:为什么《超级女生》那些台下的少男少女激情四发,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可以放弃那么重要的数学作业不做,而甘愿去当“粉丝”?我们的数学作业怎么啦?学生为何如此“冷漠”?  相似文献   

4.
使用新教材,怎样才算得上一堂好课?这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从数学教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出发,寻找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具体地说,就是从“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怎样学?”“教什么,学什么?”“教得如何,学得如何?”等方面去评价一堂课。教师是一门特殊的职业,有它特定的行业要求。据此,我们可以根据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得出如下的评课维度:  相似文献   

5.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中国有个很好的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呢?  相似文献   

6.
李小兰 《广西教育》2008,(32):42-42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有老师抱怨现在很多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而不想学数学,也有不少的学生说:“数学为什么这么难?”“我怎样才能学好数学?”“我为什么学不会?”出现这些问题,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7.
开心直播室     
“森林在这里!”余纲智无题老师:现在我给大家出一道题。划去下列词当中与其他词意义完全不同的那个词:奇妙、奥妙、寻找、奥秘。学生:划去“奥妙”。老师:为什么?学生:“奥妙”是洗衣粉,当然与其他词不同啦!(武进市东安初级中学吴萌珏)言而无信老师:现代人爱打电话,不爱提笔写信。大家想想,这种现象叫什么?学生:言而无信。(王嵩)爱提问的孩子儿子:爸爸,你说过,你最喜欢爱提问的孩子,是吗?爸爸:对呀,学问、学问,学要多问!儿子:那,我提个问题行吗?爸爸:好孩子,你大胆地提吧!儿子:你刚买回的香蕉什么时候吃…  相似文献   

8.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10.
前段时间,笔者听了几节初中语文课,令人诧异的是,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看不到学生提问。这种情况值得反思:三四岁的小孩都会围着大人不停地提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就没有问题了呢?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比,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是什么因素促使你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尤其是数学的课堂教学,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大观点和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融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这既是“学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调,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性认识的一种认同与坚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而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上的一种引导.  相似文献   

12.
浸染内地数学教育多年的我。从骨子里认同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讲理”的。教学中,我们最常问的话是:“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0不能作除数”大凡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知道。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学生会很快回答“因为0作除数没有意义”。如果再追问“你怎么知道0作除数无意义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哑口无言了,只有极个别胆大的学生冒出一句话———“是老师讲的”。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就反映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弊端———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是老师教的。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尝试创新”;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局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李政道就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生做学答,而不是做学问。”为了了解目前高中学生物理提问能力的现状及其问题,探讨影响高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我们选取浙江省富阳中学部分学生为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对课堂提问的得失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提问无法组织起有价值的讨论?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提问?我意识到,提问要追求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提问应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备课时要慎重考虑。所提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如果数学教学离开了问题,就相当于人失去心脏,没有了生命。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旧的教学模式影响之下,教师充当了“讲解员”角色,学生就如“听众”,学生根本没有提问的机会。学生的问题思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学生学会提问,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  相似文献   

17.
学习有法,而教无定法,我想“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为什么这样说?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一个人的教学艺术、水平也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花15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车轮的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学习圆的知识,效果颇佳。首先出示问题: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一个“鲜活”的生活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激发兴趣。紧接着各小组按实验要求,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探索实践的学习活动(学生按下…  相似文献   

19.
许华庚 《云南教育》2002,(25):28-29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为此,我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能也得到开发。如:“如果不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你能算出下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米?”(六年制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91页…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有关“数学教育的价值”的研讨会上,一位专家语重心长的给与会的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学生喜欢数学吗?”,一时,全场语塞会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在漫长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的数学存在怎样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