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格兰西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本土裔女作家,其创作的《舞伴》展现了白人殖民霸权行为以及印第安人对此的文化反抗策略。本文借助后殖民理论,分析该作品中白人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土地占领和文化摧毁,以及印第安人的反抗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美国自1969年开始兴起的"印第安文学复兴"运动,越来越多的印第安裔作家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其中在文坛上较为活跃和成功的莫过于莱斯利.西尔科。其代表作品《仪典》讲述了从战场上返回部落的‘混血’战士塔约的故事,本文试图分析主人公塔约如何通过印第安传统文化中具有自我救赎功能的讲故事以及一系列仪典的方式,来治愈战争创伤、重拾自我身份、重新认识和拥抱印第安传统文化,在两种文化冲击下摆脱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希尔科在其作品中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力图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叙事方面的"第三空间"来反抗殖民者的权威,构建自己的文字复兴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文学历史上,许多作家都在作品中塑造过印第安人物形象,关注过印第安历史与文化。作为上个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的薇拉·凯瑟,她的作品映射出多元文化的创作主题,其小说也贯穿这样的印第安情结。本文主要从宗教、艺术、土地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她的小说所反映的印第安文化,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印第安人在文化殖民中的失落与内外平衡是美国印第安裔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科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本文分析希尔科在《黄女人》等短篇小说中,将印第安口头传统和英语书面写作相结合的叙事策略,阐释希尔科的文化立场,认为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矛盾中寻求自我定位的印第安人,只有保持传统世界观和宇宙观,认同部族文化,回归传统和自然,才能重新找回自我,实现以部落群体文化为参照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6.
2019年12月中旬,"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中国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本次会议宣告了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的成立,并围绕非洲与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主要议题包括非洲和非裔流散文学经典研究、作家作品的传播与批评、非洲及非裔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会议还就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成立之后的学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詹姆斯·韦尔登·约翰逊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非裔作家和美国文化批评家,为美国非裔文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对美国非裔创作有意识的艺术进行深刻思考,并且论述美国非裔的文学创作及其种族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约翰逊肯定美国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的独特价值。他呼吁美国非裔艺术家们将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创造兼具艺术性和宝贵文化价值的作品。事实上,约翰逊对美国非裔有意识的艺术、美国非裔的种族文化背景的思考与阐释构成其批评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提供了一扇研究美国非裔文学与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8.
循着赫斯顿与沃克主要作品的脉络,梳理这两位美国非裔女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家的创作主旨和文学诉求,可勾勒出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轮廓:崇尚黑人性,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正视种族和阶级歧视,塑造真实黑人新形象;解构性别主义,诉求黑人妇女解放以及寄情姐妹情谊,期盼大同社会。简言之,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就是美国非裔女性文学传统的精髓和标识。  相似文献   

9.
印第安裔作家莱斯利·马蒙·希尔科的小说《典仪》描述了混血印第安人被边缘化的困境。本文通过分析为治愈小说主人公塔尤而举行的一系列的典仪,来证实印第安传统典仪是与病魔及死神斗争的必要武器,是治疗疾病的有效途径,是回归印第安文化身份、摆脱文化边缘人困境的关键。依靠典仪,印第安人能够对抗西方文明的侵蚀、治疗肉体折磨和精神创伤,恢复宇宙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印第安文学从最初的原始状态开始就蕴含着深厚悠远的印第安部落根基,那就是回归模式和文化认同,在不断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印第安文学始终没有摒弃自身的回归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逐渐地与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从转瞬即逝的明显回归,到在多元文化与印第安文学之间的文化桥梁,再到深层次的融合,印第安文学正在这种交融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基于此,从最具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学作品中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互相融合进行剖析和探索,旨在深化印第安文学作品中对于本族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实现文化界限真正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大家庭,各个国家因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同,导致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因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评论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中西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东方人民在对西方文学进行评论时会有其不同的观点。英美两国的发展历史不同,其相对的文学作品在类型、语言表达上也均有不同,文章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及两个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首先分析了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及特点、英美文学评论的概念,然后探究了英美两国文化差异对英美作品的影响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到60年代的文学期刊被纳入国家集中、统一、有序、规范的管理格局中,形成从全国到地方的等级关系。文学期刊曾采取变革措施,追寻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绩。应客观、整体、辩证地看待此期间文学期刊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对文学有主体性建构作用,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认同,因片面地发挥政治功用而走向衰竭,在同一和规范中也隐含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文学史中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亨利@米勒与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主将杰克@凯鲁亚克,两位作家虽在年龄上悬殊了半个世纪,但就其作品,尤其是<北回归线>与<在路上>而言,无论在创作的主题、塑造的形象,还是艺术手法及创作态势上,都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布鲁斯是19世纪60年代发源于美国南方腹地的一种黑人音乐,是一种悲叹生活、渴望爱情、发泄愤懑的音乐表达方式,是黑人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著名黑人文学批评家小贝克认为,布鲁斯音乐是黑人本土话语的典型特征,是黑人文学文本研究的原始依据和文化源泉。美国黑人作家,凭借布鲁斯音乐这一本土化的语言,来深入地探讨美国黑人的生存困境和文化追求。其中,埃里森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创造性地把布鲁斯引入作品中,使作品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比较文学教学内容。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审美价值观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会自发地加以比较,而纯粹的英美文化的教学易导致学习者抛弃本民族文化价值,变成文化虚无主义。作为异质性的中英文学具有可通约性,二者间的比较有助于彼此的理解,化解文化冲突,实现文学的互识和互补。当然,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比较文学意识要有一定的方法以及教学指导原则。通过这种中英文学对比教学,可培养学生世界性胸怀,极大地促进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所采用的拯救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策略 ,已伸展到新的陌生领域。中国时下的文化研究热 ,对经典或本土当下的文学似乎激情无多 ,而对从西方传入而又在中国市场上走俏的流行“文化”却偏爱有加。热衷于文化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家们如果是想改换门庭 ,则此种研究法无可厚非 ;如果真是想拯救文学而为文学开拓道路 ,则另起炉灶的文化研究有缘木求鱼之嫌。其实 ,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微篇小说、报纸副刊的微篇文学“千字文”、游记、通讯乃至网络文学 ,就是比那些大部头的纯文学作品有市场、有生命力、有适应性。中国的“生命诗学”、“生命文化学”恐怕是我们迎接挑战又能开拓未来的一个良好的文化生长点。我们需要警惕变为美欧传媒传声筒式的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85年,坛掀起了一股“寻根热”。它起源于一批青年作家对重新,认识民族化的深刻反思。由于寻根作家自觉植根于本民族的化土壤,热衷于所熟悉的本乡本土的化探寻,故其作品很自然地涂上浓郁的地域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