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构成了中国1950年代文学的主体,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沿革。红色经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时期,1950年代获得发达形态,它的影响至今犹存,特别是随着“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口号的提出及“重读”、“重写”工作的具体展开,对“红色经典”的重新审视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强调其艺术性的同时,对其政治性维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心转移,即将红色经典与政治美学联系起来考察,厘清其生成的内在理路与外在机缘,以求对红色经典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3.
了望台     
刘康在其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的文章《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认为,红色经典是中国50年代到60年代以革命为主题的文化生产,是建立革命文化霸权和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经典包括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以及民族形式与民族语言的论述,以及从40年代延安  相似文献   

4.
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印尼,乃至对于整个世界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都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革命年代。与特定的文化政治形态相关,这一时期,大量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进入印尼的华侨华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塑造了一代侨民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现在,重新审视这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重新理解和认知。其中的政治与文学的重新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当代文学研究中,50-70年代的红色经典通常被解读为政治、制度与权力的产物,但这些作品在政治条件完全不同的印尼华人华侨中的传播,却为我们重新理解这些红色经典的价值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学无论以何种方式处理身体,在其对身体的叙事中都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征兆。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6.
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学无论以何种方式处理身体,在其对身体的叙事中都呈现出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征兆。身体在中国当代“红色经典”中经历了从“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出:在新中国建立后,文学作为建构新的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力量逐步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亵渎的意识形态形式。  相似文献   

7.
影视中的“红色经典”,在20世纪即是一个历史性产物,而今在改编中常常饱受争议,并在争议声中继续被改编。有些“红色经典”改编后毁誉参半,正是接受分析的恰当样本;其间反映出的某些共性问题,折射出当前文化生态的基本状况。文章从“红色经典”在当今文化生态中再生长的角度,研究梳理了一些基本规律,提出了改编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红色经典”是特定时代的精神产物,又被称为是“革命历史小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在1988年王晓明、陈思和发起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之后,“红色经典”重新踏上历史舞台,并掀起重拍、改编的热潮。为了更好地理解“红色经典”,有必要对当下改编热潮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9.
陈钢的“红色经典”中国小提琴独奏曲产生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作品根据革命歌曲、少数民族音乐、地方民歌以及“样板戏”音乐主题改编,不仅具有特定的年代的特定内容,而且是现今国内音乐院校的小提琴教育中的重要教材,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宝库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10.
“红色经典”自产生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审美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特定的文学生产环境和制约机制的影响,对“红色经典”的指认和重释,在不同时代间产生了重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12.
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的生成、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积极的促进作用方面,也体现在负面的制约作用方面。其积极影响,一是表现为经学元典构成了古代文论的重要思想源头。并从思想原理和话语表述方式等方面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表现为后世经学家对经学的阐释、解读及理论著述促进了古代文论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宗经”意识的形成和“依经立论”文论建构模式的确立。经学对文论的影响主要通过对文论家的影响而体现出来,这种影响关系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经学元典创始人的思想与文学观的关系;二是经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关系;三是文学家的经学思想与文论思想的关系。古代文论对经学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了经学在文论领域的普及;二是文论家对经学进行一定程度的利用或改造,从而为文论和文学服务。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密切关系表明,从经学角度对古代文论进行研究,或许能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古代文论的思想精髓及生成、发展演变的真正原因。探索经学与古代文论的关系,是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时下,将“红色经典”改编成电视剧正在成为一股热潮,但是观众对改编后的电视剧的反映却并不理想。“红色经典”改编遇到困境的原因在于几个基本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其一,什么是“红色经典”?其二,“红色经典”为什么能够重新“热”起来?其三,“红色经典”在改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4.
五六十年代作家群体以执的艺术信念和精品意识,实现了带有特定时代色彩的史诗追求。“人”的哲学观念的根基的缺失,导致其史诗范式的时代性倾斜。作为“红色经典”主要价值支撑的“历史感”,也往往出现平面化和盲从性的偏颇;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的“历史合理性”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别林斯基以其"准马列"的崇高地位和对俄国文论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产生和定型的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发挥了重要影响。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并未囿于别林斯基,而是根据当代中国学术语境,选择了别林斯基的若干理论概念并进行了大幅度改写,其中某些观点既不符合文艺创作现实,也有悖于别林斯基的本意。"写本质论"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国产的"形象思维论"实质就是想象但删除了想象中的创新性内涵。别林斯基围绕民族性轴心的"人民性"概念被我们转换为阶级性内涵。中国当代文论教科书中展示的别林斯基乃是其中国面孔。  相似文献   

16.
<五藏山经>记载了大量的山神,学者或将其归入自然崇拜;或因山神形象多是"动物的变形"而将其归入图腾崇拜.然而,<五藏山经>中具有"虎"特征的神与一般的"山神"有明显不同,或与"帝"有密切的关系,或于神界有司职,或与居住地无密切关系,或兼而有之.因此,<五藏山经>中"虎"的文献与"自然崇拜"及"图腾崇拜"皆无直接的关系,只是"虎"图腾在后世神话中的遗留.  相似文献   

17.
对一国或一地区的文学实绩作评价可从某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入手分析。"经典"作为文学史浓缩之精华应当最能代表当时当地的文学水准。上个世纪末台湾文学界曾评选出三十部"台湾文学经典",其中包括多部当年发表时就引发议论的作品。将这三十部"经典之作"放置在一起加以观照,不仅能够从中看出过去的一百年里台湾文学生态的多样性,更可以把握台湾作家对于自我文学身份界定的矛盾心理,以及认识台湾文学未来发展链条上其他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这段时期,在文艺界发生了一系列的批判活动。在此类的批判活动中,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文学现象,由于它们出现在特殊的文学环境下,其具有的文学意味值得研究。同时,周扬作为党的文艺政策的权威阐释者和坚定执行者,自然难免要参与批判活动之中,发挥作用。1954年开始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周扬作为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左翼文学内部的"宗派主义"矛盾,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本文即从这方面入手,以此作为研究周扬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从考察俄罗斯、西方和国内学者关于文学经典的不同见解出发,可以看出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重读经典",而且还在于重新确认、重新发现经典.是一个这也就涉及"重写文学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