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例: ①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 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①中的“货”,古代指金玉布帛之总称,名词,用作“视”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货”,译成“象对待财物那样地”;例②中的“兄”,名词,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兄”,  相似文献   

2.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3.
一下列二例都是双宾语句: (1) 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的回忆》) (2) 给你早点!(《沧桑大地》) 为了叙述方便,这里用ZH代主语,W代谓语,B代宾语,双宾语分别为B①和B②。例(1)、(2)句式分别为:ZH‖W→B①/B②,‖W→B①/B②。一、双宾语句式的构成取决于谓语性质:一定要有“有所与”或“有所取”意义的及物动词(Wvt),能同时支配两个宾语,即B①和B②。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2期刊登了左民先生的《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现象》一文,认为:“及时相遣归”、“翼君实或见恕也”这类句子是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式,“‘相’和‘见’有称代作用时常常置于动词谓语前”。不少语法学家注意到了这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他们认为:“相”:①助动词,见也。(杨树达《词诠》)②副词,表受事,表  相似文献   

6.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7.
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从表面上看,形式相同,但实际上并不相同,因此,学生难以分辨。倒如:①我请他办这件事。②我希望他办这件事。例①是兼语句,例②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动词谓语句。如何区分它们呢?方法如下:1.从两句的第一个动词不同上分辨。例①的第一个动词“请”表示“使令”,要求的、支配的  相似文献   

8.
兼类词是指有些词。经常具有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点,而基本意义紧密关联。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并不鲜见,例如: ①他今天病了。 ②他得了一种病。 例①“病”是动词,作谓语。例②“病”是名词,作宾语中心。两者的词性虽不同,但都含  相似文献   

9.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看两个例句:①谁?就是范灵芝那个流氓吗?(华宏仪《汉语词组》)②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问答》在例①中,“范灵芝那个流氓”华老师认为是“复指词组”。在例②中,《提要》说“他牛郎是双宾语。于是有人问:认为“范灵芝那个流氓”是复指短语,是对的;“他”和“牛郎”也同指一个人,共同充当“叫”的宾语,为什么不可以叫“复指短语”呢?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复指短语作宾语和这类双宾语的区别.这里的双宾语,其谓语一般是“叫”、“称”一类的动词,双宾语一般表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0.
虚词“之”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用,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2.作结构助词用:①相当于“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③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附: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去”。虚词“其”的用法:1.作代词用:①相当于“他”、“他的”、“它的”。②相当于“那”、“那些”。2.作副词用,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大概”、“难  相似文献   

11.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2.
“之”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它可用作助词,也可用作代词。本文打算在“之”作代词的情况下,谈一些容易混淆的现象。一、似同而异“之”作代词时,最常见的是用作第三人称的宾语。但作宾语的“之”,并不都是第三人称。请看下例:①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摔下提殴之。(《书博鸡者事》)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为人”作为一个词的形式主要分布在以下三种例句中。①荒侯市病不能为人,令其夫人与其弟乱而生论广,位广实非荒侯子。(史记樊评股准列传)②相如既学,慕商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同上司马相如列传)③(陈)平为人长大美色。(同上陈丞相世家)例①的“为人”是动词,意思为“行人道,生育后代”。例②的“为人”是名词,意思为“人品、能力及做人处世之道”,在句子中作宾语。以上两种用法的“为人”,均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只拟讨论例③的“为人”。“对它的用法及词义,只有《马氏交通·实字卷之四》略有涉及。…  相似文献   

14.
代词“之”在文言文中常充当动词的宾语,指代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物,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如. ①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②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语言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如何判定一个名词作了动词呢?下面我们从十个方面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文言虚词“之”常常用在动词后作宾语,所以,宾语“之”前的名词就往往用作动词。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中宾语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原君》这篇课文中有“比之如父”这句话。“比”,动词,作谓语;“之”,他,代君主,作宾语;“如父”是动宾词组,作补语。对译为现代汉语便是“把他比作父亲”。对译后,原句的宾语“之”,变成“他”,与“把”组成介词  相似文献   

17.
2.介词的宾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经常可以省略,其中以介词“以”、“为”、“与”的宾语省略为最多。例如:①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  相似文献   

18.
“是”代语作介词“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作动词的宾语,以及非否定句中用助词“之”等标志,都可以前置。对“寡人是问”一类句式,通过大量语例说明,不宜将其动词前的“是”解为代词,并视之为一种“例外”的宾语前置现象。而应该判作是连接词组或句子表顺接、因果等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19.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得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跟一般的动宾关系不同,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词,有时是一般用法,即动作由主语发出,有时却是使动用法,即动作是由主语使宾语发出。这就需要我们细心加以分析,才能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鸿九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 例①的“从”是一般用法,是主语“张良”发出的动作,全句译为“张良这时跟随着沛公”;例②的“从”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