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敢谏善诤著称。唐太宗时期,魏征先后上奏两百余次,计数十万言。他的建议多被太宗采纳,并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在这些奏疏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按《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先后“作飞仙宫”“如洛阳宫”“猎于鹿台岭”“猎于广成泽”“幸明德宫”“猎于济源麦山”,兴建宫室、游逸田猎,颇有骄奢忘本之势。  相似文献   

2.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的名作。作者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又是饱学之士,有很高的修史水平,主持《隋书》等史的编撰,秉笔直书,时称良史。《谏太宗十思疏》收录在《旧唐书》魏征本传中,它认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劝导唐  相似文献   

3.
尚立霞 《甘肃教育》2004,(11):23-23
战国时邹忌很会劝谏,他现身说法使齐威王懂得了纳谏的重要性,从而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时过境迁,到了唐朝,也有一位同邹忌一样敢谏、善谏的大臣,他就是魏征。魏征不仅披肝沥胆、直言不讳,而且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不少失误。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谏太宗十思疏》(下称《十思疏》),就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中的第二疏。此疏核心内容为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意思是要他积德行义。但文章开篇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5.
鞠党生 《现代语文》2008,(11):137-13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苏教版、粤教版、沪教版、人教版均选录为课文,但对“宏兹九德”的注释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典,唐代政治家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依旧加盟了苏教版高中语教科书。教学中,笔对中“虽在下愚”一句的理解产生了疑惑。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中,选有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有名的政论文以诚恳的态度、逻辑性极强的言辞,劝说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唐初的“贞观之治”,历来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这个盛世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能从历代王朝的覆亡中,吸取有益的教训。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份对这一历史教训所作的可贵总结,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的,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贞观之治”正处在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恩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读后,我们不仅被他敢于直谏的勇气所感动,更为文中那道劲的笔力、雄劲的气势所叹服。本案例想探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0.
“照官”自有“三面镜”田永清唐太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方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肤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古今为定者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选入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末段“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句有注:“[宏兹九德]扩大九德的修养。宏,使……光大。兹,此。九德,《尚书·皋陶谟》:‘宽而栗(庄严),柔而立(能立事),愿(良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太宗所以感慨,是因读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由此,我想到了广大教师若以家长们的心语为镜,也就可以知其所为的诸多不当了。平时,我们就耳闻家长对老师的议论。每到新学年开始,家长们四下里打听的就是某某老师教得如何,认不认真,负不负责,教学的效果又是怎样。这也难怪,现在家庭中就一根独苗,做家长的谁不希望这根独苗成为栋梁之才?当然,“希望”成为“现实”不全在学校教育,也不全在教师教书育人的法力如何,但教师毕竟是让独苗们得到的知识甘霖的浇灌者,…  相似文献   

13.
太宗踣碑     
唐太宗和魏征是历史上君臣和洽的一个范例。魏征直谏和太宗纳谏是贞观之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魏征死后,太宗登楼“望哭尽哀”,又亲撰碑文,书写刻石,并说:“魏征没,朕亡一镜矣!”然而,事隔半年,太宗就下令推倒亲书的魏征碑。表面看来,踣碑似与太子承乾谋反事有关。由于魏征生前曾荐誉的侯君集团参与了谋反事件,引起了太宗之怒,延祸魏征之“魂”。但事实上是太宗随着地位的巩固及威望的提高,纳谏的气量逐渐减少。推倒魏征碑是给那些效尤直谏之人的一个警告。但唐太宗毕竟是位开明之君,在遭受亲征高丽失败后,  相似文献   

14.
<正>"垂拱而治"出自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说的是魏征进谏太宗若能做到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任用能人,听从好的建议,文臣武将一齐任用,那么太宗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而太宗根本不必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魏征所言的"垂拱而治"道出了管理者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历史总是给人以无限的启迪与遐想,史上与"垂拱而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蜀相诸葛亮的"躬亲而治"。  相似文献   

15.
文史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以“善谏”著称的唐初贤臣魏征的名言。据《新唐书·魏征列传》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做君主的人用什么方法做到明,犯什  相似文献   

16.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针对唐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的缺失,于贞观十一年四月上疏给唐太宗的。其核心思想是规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全文析理透彻,切中肯綮,太宗称赞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起到了应有的规谏作用,体现出高超的谏辞艺术。  相似文献   

17.
人们称道唐初的贞观之治,常常说因为太宗李世民有了耿直敢谏的贤相魏征。这固然不错。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李世民懂得“人苦不自知”的道  相似文献   

18.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朕尝宝以三镜,用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古今伟人之所以成就伟业,除其具有坚韧不拔之志,必具有其超人之术。唐太宗以“三镜”之宝成就其“贞观之治”盛世。  相似文献   

19.
我所谓的“两篇文章” ,一是唐初名相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 (下称魏文 ) ,一是现代名人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 (下称郭文 )。1 999年 2月 2 1日 ,我国各主要报纸头版头条报道 :江泽民等中央领导 2 0日夜晚同首都群众一起出席了“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名篇多为诗  相似文献   

20.
<正>【导读】魏征,你曾对太宗说:君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太宗评价你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