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柔道是奥运会项目,是重竞技、格斗性、制胜型项目。国家对此项运动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日常训练中,大多数教练员对技术、战术要求较多,而对柔道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强调的不够充分。这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柔道运动的开展和运动员综合水平的提高。本文从文化角度来谈柔道运动的起源以及柔道运动的内涵。希望能够对柔道的开展和训练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柔道运动历史悠久,发展迅速,随着世界各国对柔道项目的逐渐重视,各体育强国之间的柔道水平差距也在逐渐缩小.柔道运动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奥运项目之一,并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为奥运会项目,柔道突出了自身"积极主动,快速联贯,勇猛顽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作为体育运动的一项重要比赛———柔道项目 ,具有悠久的历史 ,至今仍是体育运动中的主要项目之一。如何提高柔道项目的成绩 ,方法不止一途 ,本文试就柔道项目中的科学选材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科学选材是提高柔道竞赛成绩的必备条件从柔道训练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选准人才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用体育行话讲 ,即“七分选材 ,三分训练”。它揭示了科学选材在柔道训练中的重要地位。揭开我市柔道训练史 ,可以看到 80年代的卢志华、曹前 ;90年代的滕光印、陈尚兵、薛兰梅以及近期出现的柔坛新秀龚小林、龚大志等 ,他们都是早在训练之前就被教练…  相似文献   

4.
为了备战2020年奥运会与2019年全国二青会,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含量,为山西省优秀柔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保驾护航,从2016年开始对我省柔道项目重点男子运动员进行了多学科的科技服务工作,开展了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服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身体机能指标可信区间值.目的是进一步探索我省科训结合的有效方法,为柔道运动员训练调整和营养恢复提供客观依据,保障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培养是柔道项目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柔道体育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中国柔道事业发展前景。然而,当前我国基层青少年柔道运动的发展与柔道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柔道运动的公众关注度很低。获得的社会支持少;青少年柔道运动员的选材面非常小,愿意从事柔道运动的青少年很少;业余训练出勤率低,柔道运动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好的柔道运动员苗子较缺乏,而且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女子柔道是我国奥运夺金的重点项目,近几年发展较快,国家体育总局对该项目的训练转型和改革十分重视。作为女子柔道的教练员,肩负着改革和创新的重任,笔者结合女子柔道的实际,就如何转变训练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谈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7.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就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柔道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培养和完善柔道运动员完成专项训练及竞赛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的有目的的训练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爱萍 《考试周刊》2012,(1):132-132
柔道是一项典型的速度、力量对抗性的项目,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非常高而且全面的,运动员在熟练掌握柔道专项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爆发力、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及耐力,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在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山西柔道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柔道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就柔道的基本素质和专项素质中人体各环节肌肉工作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分析,在柔道素质运动中不同阶段肌肉的工作特点,以及不同部位肌肉运动的内在联系。这一研究不仅能快速增强柔道训练效果,而且能有效减少运动创伤的发生,是柔道训练过程中一个非常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柔道项目的运动员比赛和查看阅读大量的资料,来研究运动员对假动作在比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及看法,运动员在比赛中往往忽视了假动作战术的重要性,大量的资料显示许多得分的技术都是在假动作的基础上的前题下完成的.所以,一场比赛的胜负和假动作战术是密不可分的,现在有许多教练员也认识到了假动作在比赛中的重要性,本文阐述的是什么是假动作战术、假动作的重要性、假动作的运用策略、假动作在柔道比赛中运用的主要动作、影响假动作的主要原因.希望本论文能够让运动员们在今后的比赛中对假动作战术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柔道项目是按体重分级别的比赛项目。体重和身高构成柔道运动员的基本形态,各级别的体重和身高都有最佳的临界范围。利用心率与血压在柔道运动员选材,要选出那些在安静时心率低、极限负荷时心率上升得快高,运动员负荷后心率恢复迅速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