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交往活动。这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既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比如当面谈话、讨论等;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借助于其他媒介的间接交流,比如电话交谈、书信往来等。人际传播一般具有信息交往对象明确、信息交流互动性强、以个体间面对面的方式居多、对交往双方影响直接等特点,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对人际关系起着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播类型上看,高校班主任工作是以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具体展开的人际传播,其实践要义是:乐于、畅于、勤于、善于与学生们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4.
人人皆媒体-博客时代的媒体博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景尧 《新闻界》2006,(3):67-68
博客:一股新兴的传播力量博客是一种特殊的个人主页,它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最主要的应用有三方面:一是新的个人人际交流方式;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过滤和知识管理;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出版。①从传播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5.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人际传播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所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属于间接人际传播,它的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6.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7.
范明献 《新闻界》2007,(1):73-74
人际传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频繁、最常见的传播类型。不同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亲身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直接、双向、互动的特点。电视传播,虽然身为大众传播媒介,但作为视听合一、声画并茂的电视媒体,正如同学者所言:“迄今为止,电视是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最便于展现人际交流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陶建杰  徐宏涛 《新闻大学》2012,(1):80-86,108
以对上海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现代性发展现状,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分析其对个人现代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现代性正处于过渡阶段;人际传播网络是其个人现代性的培养环境;人际传播行为是其个人现代性的催化剂.人际传播网规模、传播网趋同性、异质性、人际传播频率和内容等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现代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人际传播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互联网络时代"长尾理论"的阐释,提出网络购物发展的利基点在于:利用数字化网络能够无限延伸的渠道,结合人际交流一对一的个性化传播优势,引导象征性符号消费,开拓建立在网络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长尾"市场。  相似文献   

12.
石磊 《当代传播》2007,(1):57-59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作为独立于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它在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推动了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拥有网络的人,都具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纷纷上传自己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更近似于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的回归——如同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围绕一个话题在谈天,网络上参加谈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谋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7,(5):60-63
使用微信交流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默许的沟通"语言",微信的多维度信息传递功能可以消除与传播对象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增强与对方的关联度,将网络人际传播的内容与网络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紧密贴合。微信现已成为交流的常态介质,建构出了全新形式的数字化网络人际传播交流模式。本文根据微信的传播者特征、关系特征和互动发生的情境这三大关键因素来分析微信传播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它在改变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也推动了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欲望和要求。每一个拥有网络的公众,都具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意见的渠道,因而不再沉默,纷纷上传自己的声音。这种传播方式更近似于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人际传播的回归——如同几个人或更多的人围绕一个话题在谈天,网络上参加谈天的人更多而且彼此不谋面。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传播技术的支撑和公众的表达诉求,因而网络上会产生一种介质——话题。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是社会的人,故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须的,也是人们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几种代表性理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交换理论、"镜中我"理论、"我-你"的人际传播理论。笔者认为,人际传播研究是最贴近人的生活和最为实用的一类研究,对它的需求,遍及随时遇到、发生的各种社会现象之中,因而也是最具人性和情趣,具有强烈心理色彩的。  相似文献   

18.
人际传播是网络传播中最主要的方式。从起源上看,电子邮件、BBS这种具有人际交流特点的应用与互联网产生不过几年的时间差。当我们追溯到网络诞生之初,分辨那些基本的创新理念,可以发现,“通过计算机进行比面对面更为有效的交流”,正是让杰·西·利克里德和罗伯特·泰勒这些技术拓荒者激越无比的事情。互联网的创生是人们梦想通过人机合作突破交流限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的壮大,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提供的公共领域使得网络中的人际交流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无论各自的身份背景如何,在由信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网络的价值体系也向着多元化不断迈进,相较于从前的单一文化价值体系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0.
谈科技期刊编辑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杨勇 《编辑学报》2003,15(3):222-223
在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的大气候下,期刊编辑的人际交流能力将成为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要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交往艺术,注重礼仪和形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