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盛 《新作文》2004,(11):25-25
据载,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作画。结果,有的画面上画了高山峻岭.山下一座古庙;有的画面上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一个古庙的塔顶。其中有一幅画既没有古庙,也没有塔顶,只在云山缭绕的山脚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对这幅画大加赞赏.认为这幅画充分表达了“藏”的意境,技法高超。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2.
以小见大     
师:同学们,今天我先讲一个典故,“深山藏古寺”是宋徽宗考察画家出的一道考题。当时画家中有的画青山丛中露出一个寺顶;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半古寺;有的则干脆在山中画一个寺庙。只有一位画家没有画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这位画家取得了第一名。那么,这幅画好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常亲临皇家画院主持开科考试。有一次,他出了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把前来应试的画家难住了。有的画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再在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画了深山老林,再画一座古寺置于其中;有的画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只有一幅画与众不同,画面上没有古寺,而是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一条石径由溪边通往山中。宋徽宗审阅画卷时,对那些画了古寺的画连连摇头,当看到和尚挑水这幅画时,不禁拍案叫绝:“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有独到之处。当取此画为第一!”  相似文献   

4.
师:同学们,今天我先讲一个典故,深山藏古寺是宋徽宗考察画家出的一道考题。当时画家中有的画青山丛中露出一个寺顶;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半古寺;有的则干脆在山中画一个寺庙。只有一位画家没有画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  相似文献   

5.
宋徽宗考画师的故事对我们学会审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对我们准确理解有否定词的题目帮助更大。有一次,宋徽宗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画家作画,对那些画了“寺”的某一角的画直摇头,只对“泉边和尚挑水”的画点头称是。又有一次,宋徽宗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野  相似文献   

6.
[技法阐释] 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美术画,却只有山路蜿蜒而下,一老僧提桶于泉边汲水,压根儿没见古寺的踪影.如此之作,在宋徽宗时竟一举夺魁.其构思之妙,就在古寺藏而不露,已被老僧汲水间接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美术把这种不直接落笔,而着意从旁渲染的手法称为"烘云托月".  相似文献   

7.
宋徽宗擅画,曾开设国家画院,以考画取士。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于是出现了三种画法:一是画古寺屹立山下,背后众峰层迭;二是只画古寺飞檐一角从崇山密林中闪现;三是画一和尚于云雾缭绕的山下小溪旁汲水,不露寺院形迹。考官们一致认为:第一种画法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第二种画法以飞檐代古寺,略胜一筹;惟有第三种画法没有直接去表现“深山藏古寺”的命题,而是借助和尚汲水以暗示,因而就显得“深”、“藏”俱出,余韵无穷,自然是独占鳌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谈虚实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任灵华相传宋徽宗主持翰林图画院时,常用考画取仕。一次,他出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有的考生画了深山峻岭中的一座古庙,有的在山腰画了庙的残垣断壁,有的画庙的一角......,只有一位考生没有在庙上作文章,只是画了一个老态龙...  相似文献   

9.
作画与作文     
作画与作文,似乎是不相关的事。其实,它们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下面介绍的几则作画的故事就可以在写作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深山藏古寺从前,有个先生请四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赵画家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在纸上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和古寺’,不对题。”钱画家看了题目后,在纸上画了深山,没画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无古寺’”,也不对题。”孙画家仿佛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纸上画了深山,并在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露古寺’…  相似文献   

10.
<正>传说宋徽宗赵佶喜欢"以画取士",有一年的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魁选之作中,崇山峻岭之间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个老僧正在取水。这幅画并没有画古寺,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式引发观者的联想,巧妙隐晦地表现出古寺藏于深山这一主题。同理,文学作品如能很好地运用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想象空间更大,意蕴更深厚。  相似文献   

11.
据说宋徽宗在一次殿试时出了这样一道考题:要考生们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一幅画。绝大多数考生一看题目就乐了——这还不简单!不加思索就立即画了起来。只有一位考生深思了良久方才下笔。最后,画作收了上来,猛一看,大家似乎都匠心独运,功力非凡:有人画的是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占寺一角;有人画的是群  相似文献   

12.
作文和绘画一样,都要善于构思,从这个角度讲,二者是相通的。这儿有几则关于画家精巧构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许会对你们的作文有所启示。绘“藏”有人给画师们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制作———有的画出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古寺似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在从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老和尚。小朋友,你说哪幅画最贴合题意?提示:第三幅。老和尚与古寺紧相关联,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藏”的意思出来了。第一…  相似文献   

13.
记得读中学的时候,曾有一位美术老师跟我们学生讲了一幅古画。老师首先展开古画给我们看,画面上有:叠叠的崇山,密密的树林,山间流着清泉,还有一个和尚在涧边提水。然后老师要我们给画命名,我们有的命为“深山老林”,有的命为“高山流水”,有的命为“山幽泉更清”……老师听后只是微笑摇头。老师说:“观察事物,大的东西固然要抓住,那小的东西不可忽视,往往是以小见大,细微深处见真情。画中那个和尚起什么作用?他从哪里来的?”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同学们茅塞顿开,命题逐步向“和尚”方面靠近。最后,老师写出“深山藏古寺”五个字,并介绍《深山藏古寺》这幅画是古代绘画考试中一个命题,那时考生画出寺的都落选,唯  相似文献   

14.
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绘画。结果,有一位画的是崇山峻岭,山下有一座古庙;另一位画的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出一座古庙的塔顶;第三位既没有画古庙,也没有画塔顶,只在云雾缭绕的山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经过一一品评,认为头一种画法山寺俱在,构思平淡,技法一般;  相似文献   

15.
一群考生被要求画一幅与“深山藏古寺”的画。一个考生没有画古寺,只画了一个和尚在林中担水。最后,这幅面摘取了桂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考生在画中架设了一座供人联想的桥:画中有和尚担水,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这座山中藏着古寺。  相似文献   

16.
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绘画。结果,有一位画的是崇山峻岭,山下有一座古庙;另一位画的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出一座古庙的塔顶;第三位既没有画古庙,也没有画塔顶,只在云雾缭绕的山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经过一一品评,认为头一种画法山寺俱在,构思平淡,技法一般;第二种画法以塔顶点出古庙,“藏”的含意有所表现,技法比第一种略高一筹;第三种画法构思新巧,落笔不凡,以一个老和尚汲水暗示出山中古庙,更显得山深庙隐,充分表达了“藏”的意境,这样画才不落俗套,技法高超。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以“深山古刹”为题,请了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淡墨浓笔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则画了深林掩映的古刹一角;第三位却别出心裁地只画了一老僧在山脚下汲水。稍加比较,第一幅画将“深山古刹”和盘托出,一览无遗;第二幅以一角暗示全景,似含蓄而实浅露;而第三幅,似乎离题,但从老僧汲水于山脚,可以使人联想到深山中的古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写作角度,是指作者写文章时确立主题、选取材料、写人叙事、景物描写、文体选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突破口和切入点不同,收效也就不一样。有一个故事说.有人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要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画深山古寺的全貌.第二位画森林掩映的一角,第三位画一个老僧在山脚汲水。三位画师选取的角度不同,于是就有了画的高下之分。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故事讲起: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一位皇帝,他穷奢极侈,荒淫无度,但他却酷爱绘画艺术而且颇有成就。有一次他给宫中画师出一题目让大家作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一位地方官组织本城画师考试,并设立了很高的奖项,让大家都来作同一幅画。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大多数画师一看题目,乐了,这还不简单?就立即画了起来。只有一位画师深思了良久方才下笔。最后,画作收了上来。猛一看,大家确实是匠心独运.功力非凡:有人画的是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塔尖。而经过深思的那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的影子,只在丛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和尚。比赛结果:画汲水和尚的那位画师荣登榜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