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简要概述中唐唱和诗发展的历史,着重探讨中唐时期唱和诗的新变。并试图把唱和诗的发展与新变放在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唐得以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来讨论。我们将着重探讨科举考试对新型唱和群体产生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唱和诗题材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考订的基础上,勾勒和分析了元稹不同时期唱和诗创作的轮廓和特点,认为元稹仕途的升降对其唱和诗创作影响很大.仕途顺利时创作较为低落,而仕途偃蹇时则出现高潮.但总的趋势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元稹较白居易存在更为强烈的因难见巧、争奇斗胜的倾向,对唱和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更大.因此,中唐唱和诗体制改革的主角是元稹而不是白居易.  相似文献   

3.
在考订的基础上,勾勒和分析了元稹不同时期唱和诗创作的轮廓和特点,认为元稹仕途的升降对其唱和诗创作影响很大。仕途顺利时创作较为低落,而仕途偃蹇时则出现高潮。但总的趋势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无稹较白居易存在更为强烈的因难见巧、争奇斗胜的倾向,对唱和诗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更大。因此,中唐唱和诗体制改革的主角是元稹而不是白居易。  相似文献   

4.
唱和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体例.唱和诗在体裁和题材方面都较近似,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同类文学作品的不同特征,也更能看出同一类作品,在交往唱和的产生过程中如何相互借鉴和引用,对文学主体各自的创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次韵诗是唱和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二苏唱和诗的一个重要体裁,因此,本文从唱和次韵诗的流变和基本特征入手,以二苏次韵诗的创作情况为例,对这种诗歌的题材及体式特征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5.
谢逸是宋代江西诗派重要诗人之一,诗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诗占23%,这些唱和诗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即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扬唱和诗,从中不仅能够窥探出谢逸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儒家伦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诗展现了谢逸与江西诗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切磋诗艺的情形,抒发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6.
《唱和诗研究》一书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对我国古代唱和诗的缘起、演变,特别是中唐以前唱和特点、体制,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如下三方面的突破或创新:1论证了中唐以前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显著特点;2揭示出古诗唱和中的特殊体制及一般规律;3论定以中唐为界,唱和发生了由“和意”转向“和韵”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7.
谢逸是宋代江西诗派重要诗人之一,诗作至今存有200余首。其中唱和诗占23%,这些唱和诗从题材上分为三大类,即友情唱和诗、闲情唱和诗、褒扬唱和诗,从中不仅能够窥探出谢逸寄情山水的闲情雅致与淡泊功名的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儒家伦理品格,而且其友情唱和诗展现了谢逸与江西诗派其他成员的交往、切磋诗艺的情形,抒发了惺惺相惜的深厚友情。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交游、唱和不断,与他唱和时间最长,感情最深,作品最多的非其弟苏辙莫属,这使得他们各自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本文对苏轼兄弟二人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时间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9.
词兴于唐,随着词体的形成,唱和词也应运而生。唱和词是中国古代词史中的独特景象。对唱和词进行整体研究,考察其产生渊源、演进脉络以及各时期的题材和艺术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唱和的是诗人们沟通的一种方式,主要是为了交流感情,表示感激,用互赠诗词歌赋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唱和诗源于魏晋时期,一直发展到唐代最为昌盛,大量唱和诗都出自诗人与诗人、诗人和帝王、以及诗人与僧人之间,现如今大量学术成果表示,诗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赠送的唱和诗数量最多。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虽然和文人与文人之间的唱和诗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仍然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在《全唐诗》中就有记载大量篇幅的诗人与僧人之间互赠的诗词歌赋,本文主要分析唐朝时期,唐代诗人与僧人唱和诗的特点以及缘由。  相似文献   

11.
元明之际吴中文人最重要的活动方式是雅集结社,而"以诗唱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文艺活动。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他们"以诗唱和"的方式存有以下演变特点:在早期,由于能在同一时空下唱和,他们更多采用同题赋诗、分韵赋诗、次韵诗、题画诗等方式;当不能在同一时空下唱和时,他们更多采用赠答诗的方式;当赠答都无法实现时,他们以"异地同调"的方式在画上题咏。相对应的便是,其唱和诗中投入的情感分量越来越重,而且情感愈发趋于压抑、沉重与悲哀。而这又关涉到鼎革之际文人唱和方式与文人心态、诗学思想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林纾与陈衍     
林纾与陈衍同是近代福州的两位文化名人,他们的志行和学问,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差异,既有珍贵的友谊,也存在许多争议。文章从他们的爱国热忱、弘扬传统、诗歌成就、“实业”救国等方面进行学术比较,以期对了解近代文学,寻思那个特定时期和环境中的文化理念乃至历史风云,提供点滴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诗人与底层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主客体关系,真实的底层往往被诗人们改写或遗忘。随着新世纪以来从自身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底层写作进入新诗场域,重新绘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地图显得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底层诗人的写作在结合诗艺探索和重构底层主体性方面所取得的实绩,将让我们从文学史角度反思学界对于底层写作的本质主义看法,重新发现诗歌底层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瑛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不可忽略的著名诗人,在新时期以前李瑛的大部份诗歌创作,大约可以提炼出士兵、火热、花朵(多数时候是红花,一定程度上是火热的一种物象)和祖国等四个词根或基本语象。但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题材中,除了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和咏叹,对历史的凭吊和沉思,对世界友谊与和平的渴望和祝愿得以延伸、接续而外,那经反复刻画和讴歌,而格外光彩夺目的士兵抒情形象,却在诗人的题材疆域里悄悄地淡化甚而是淡出了。而普通的、普遍的作为生命、生存状态的人的形象,更为得到诗人的关注而日益凸现。感怀、凭吊历史,是李瑛又一个动人心魄、引人注目的写作向度。李瑛的写景诗,既与当下不少青年诗人客观化的场景的“小叙事”、“冷抒情”不同,也与前辈不少老诗人过度主观化景观的动辄就“大叙事”、“热抒情”有异。李瑛还写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歌,友谊、和平,是此类题材共享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的友谊,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文学史上,人们因为他们属于同一诗歌流派而想当然地把他们视为很好的朋友,并对他们两人的所谓伟大友谊不顾史实地大加赞赏。然而,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好朋友,而仅仅是雪莱敬佩拜伦的诗歌才华和名气,他们最多只能算是诗歌界相互认识的同行。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诗坛,格调、神韵、性灵三大诗派各立门户,以诗论互相攻讦。三派的诗歌理论分别从表现形式、诗歌境界、抒情主体的不同角度探讨诗歌创作规律,主张各有偏颇。乾嘉诗人黄培芳则调和神韵、格调两派,同时吸纳性灵派主真情的观点,在儒家传统诗教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这集中体现在《香石诗话》一书中。  相似文献   

17.
宋琬与施闰章均为清初著名诗人,号称“南施北宋”,两人遭际不同,诗作风格也迥异,但两人友谊深笃,一生中虽然相聚时间无多,但两人诗文往复,友情越时日而无衰,两人相知相契,相慰相藉,交游的诗文即丰富了清初诗坛的创作,也谱写了人间友谊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公鼐与李若讷同为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公鼐标举"齐风"诗帜,李若讷紧随其后,反对模拟,主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声情"。二人自万历十六年定交以后,交往频繁,酬答诗甚富。对他们交游情况的梳理,不仅可以勾勒二人交游的大致轮廓,亦可填补对他们研究之缺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陆续出现一些文章重评邵洵美的新诗创作。这些文章通过套用某些理论观点,或者与西方诗人简单比附,将邵洵美的诗歌成就抬高到不恰当的历史地位。事实上,邵洵美的诗歌品味低俗,不过是借来了唯美主义的衣裳,丢掉了唯美主义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