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当前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动几乎没有.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对感恩意识教育缺乏的结果.应该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感恩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一种自我行为,反映了人们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及自尊意识,更是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写照。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知恩、记恩和报恩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使感恩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3.
张爽 《大众科技》2016,(10):91-93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他们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老师的教育之恩、无视社会的关爱之恩。文章通过对辽宁省内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琳  姚会彦 《科教文汇》2009,(6):73-73,76
由于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社会环境异化以及自我教育缺失等原因,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怍为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文章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要将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与教育、社会实践、助学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家庭教育重心失衡、学校教育模式单一、社会环境异化以及自我教育缺失等原因,导致在一些大学生中感恩意识缺失现象较为严重。高校作为青年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文章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和成因分析入手,提出要将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日常生活与教育、社会实践、助学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恩这一美德应成为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授业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但是一些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这种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成为当今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了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一些有效途径研究。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改变、感恩意识的姑养和加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我们在探讨了校园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导向、教育促进、凝聚调适等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种种表现,最后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行为文化入手探讨了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健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在大学生感恩意识日趋淡薄的今天,对独立学院学生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感恩是伦理道德建构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弘扬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加强感恩教育,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天利 《内江科技》2011,32(12):58-58,72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感恩是必不可少的道德素质之一,是一种不求回报的自觉奉献。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严重缺失,出现了不知感恩、情感冷漠等现象。本文对当代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唤醒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刘鑫 《科教文汇》2013,(27):19-20
感恩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感恩的心态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为做好大学生感恩教育,本文作者通过访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董召勤 《科教文汇》2014,(27):12-14
本文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应从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实,文章提出通过加强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知恩识礼,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社会责任感,给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文章提出了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及意义;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抽样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总结出只是少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严重;最后认为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提供良好的感恩途径,对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飞悦 《科教文汇》2013,(7):23-23,26
现代社会中,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学校教育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从伦理学角度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公民意识缺失所带来挑战的研究,强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陈郑 《科教文汇》2013,(18):175-176
目的:研究大学生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董霞修订的大学生感戴问卷,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以及Kessler10中文版量表,对武汉市3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53份。结果:(1)大学生的感戴水平存在性别差异(F=3.483,p〈0.0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专业类型差异(F=5.793,p〈0.05);(2)大学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与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三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感戴和心理健康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3.3%的变异。结论:女大学生感戴水平高于男大学生,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理工科大学生;大学生的感戴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感戴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强。  相似文献   

17.
陈雯 《科教文汇》2013,(28):18-19
文章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就大学生感恩教育项目化管理的涵义、流程和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加强组织与管理,给大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8.
楼晨光 《科教文汇》2013,(35):166-166,169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裕了。但我们身边,一方面有不知孝顺父母,不知感恩老师,受了恩惠不知报答有了成就不懂回馈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功成名就之士乐意于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救危但却方法欠妥遭遇尴尬的现象。传统的恩义文化链条本应能够传递正能量并承担积极的作用,但现实是它的确在日渐式微。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并投身到具体的恩义文化传统的重构和传承的工作中去。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致力于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中,以重构新型的恩义文化,全社会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去主动重构并传承恩义文化。  相似文献   

19.
周忠 《科教文汇》2011,(24):175-177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存在的两种角色现象:一种是短暂的怀有感恩之情的人;一种是日常的处于戒备状态的人。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这两种角色现象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关系,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助于高校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0.
对高职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首先须明确其感恩的对象和感恩的方式。在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驱动下,贫困生不仅应感恩所在学校,还应对社会、家庭心存感恩。在增进贫困生职业思想意识的内在需要导引下,感恩的方式应落实到贫困生的学习行动和在线职业实践中。经过现实考量,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可围绕四个方面来构建: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生求学信心;联系贫困生利益关切点,形塑其专业志向;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实现感恩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