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双打发球落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上海网球大师杯8对男子网球双打世界顶尖运动员比赛的录像观察、统计和分析.认为网球双打发球较单打更为重要,发球落点选择比率与发球得分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职业网球运动员比赛获胜的制胜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以2019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比赛254场比赛的“胜、负”作为因变量,以128名网球运动员的比赛中各技术数据及网球运动员基本情况指标因素作为自变量,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的职业网球运动员制胜因素判断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职业网球运动员制胜的关键因素为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一发接发球得分率、二发接发球得分率和反手握拍类型。提出职业网球运动员要进一步提高发球得分率和接发球得分率,且使用双手反手握拍获胜的概率较高,这对于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方法,对2009-2011年温网共计250场女子单打比赛的20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胜负最大的3个指标是: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接发球得分率.运用3个指标进行判别分析,经内、外部检验准确性均达92%以上.并对我国与世界优秀草地女子单打网球运动员进行实力评估,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草地上发球能力有待加强.建议我国运动员根据草地特点,做出相应的技、战术对策,特别注意提高发球的能力,接高质量发球的能力、意识,加大体能、心理训练,增加草地赛事的训练、比赛.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我国网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在发球技术环节上的差距,否定了有关发球可完全由发球者自由操控的片面发球观,首次提出应将发球视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发球系统观,指出优秀网球运动员的发球应追求合成与协调效应,具体包括:(1)从静态到动态合成和协同;(2)发球各个相关要素(学科)之间合成和协同;(3)由外在到内在合成协同. 本研究在提出了"发球系统说"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球发球合成协同训练体系:(1)优先发展协调性,统摄发球诸环节,达成发球训练合成和协同效应;(2)注重发球与下一拍技术间的衔接,实现合成协同效应;(3)纵向一体融通,发挥身体的整体能力;(4)增效节"能",升华合成协调效应;(5)形成个体最佳发球节奏.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干预为代表的心理技能训练被广泛用于运动员技能的改善,其中表象训练和自我谈话对运动操作表现的改善获得大量的研究支持,但在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中的适用情况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考察能否通过认知干预来加以改善不同水平网球选手的发球准确性。研究对象为国家网球青年集训队男运动员( n =24)与网球专项大学生男运动员(n =24)。研究采用3×2组间设计。实验组在两周间进行6次发球表象训练或自我谈话训练,对照组观看体能训练录像。因变量为一发击中目标区域的准确度改善率,协变量为身高。结果显示,对高水平选手而言,表象训练与自我谈话对一发准确性均有改善效果,表象训练效果更优;对大学生运动员而言,只有自我谈话能改善一发准确性而表象训练无显著效果,但自我谈话对大学生运动员一发准确性的改善效果比优秀运动员更明显。本研究总体支持了认知干预的有效性,同时提出针对专项需求和训练目的将心理训练方法与运动水平进行匹配是确保心理训练有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运用数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临场观察法揭示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在发球技术运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发球的力量、速度、发球与第三拍的进攻衔接以及发球落点的运用等方面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努力提高发球力量速度,以适应当今网球男子比赛发展趋势;强化进攻理念,提高发球与第三拍进攻的衔接能力;加强战术意识培养,提高发球技术运用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影象资料分析法,在国内外网球发球环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比赛中网球发球能力”的概念——以体能、专项力量、技战术及心理能力为基础,通过身体功能训练、模拟环境、模拟训练提升比赛中运动员在发球环节的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发挥发球对比赛的引领作用、扩大比赛优势的能力。旨在借此更新网球发球观念,加深对网球发球整体性的认识,为网球发球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技术动作录像拍摄与解析、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顶尖女子网球运动员彭帅与4名世界顶尖女子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的速度特征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研究结果:(1)在第一发球速度上,4位世界优秀运动员明显高于彭帅。(2)决定5位运动员发球速度的7个速度参数同为球拍速度、右手速度、右手腕速度、右肩速度、右肘速度右髋与身体重心的速度。(3)4位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在上述7个参数因子载荷值的贡献排序运用较为合理,而彭帅则不够合理,表现在球拍的因子载荷值明显低于右手与右手腕。  相似文献   

9.
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过我国优秀男子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柏衍的发球技术进行三维录像及解析,分析了该运动员的膝关节、持拍手及球拍和上下肢配合的运动特征,认为柏衍采用FB站位技术,侧摆向上引拍,在抛球的方向上把握较好;下肢蹬伸充分,动作比较合理;发球时身体主要环节的用力顺序符合鞭打动作规律,击球点高度比较合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录像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0年、200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和2010年美国网球公开赛运动员的发球、接发球技术,底线相持球技术和失误情况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中,世界顶级男子网球选手第一和第二发球的平均速度达到180km/h和153km/h,比2010年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大有提升,比同时间美国网球公开赛的发球时速还要快很多;底线相持球逐步变为主流,超过四拍的底线击球质量和正确的移动回位习惯是优秀运动员的显著特征;击球准备时间的长短是运动员比赛中回击球导致失误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借助三维高速录像及直接线性变换(DLT)方法,获取我国优秀青年女子网球选手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揭示网球大力发球属鞭打类动作的特征,并完整地论证和提出了网球大力发球的基本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人体实验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肌电测试系统并结合关节角度分析仪等仪器,对我国现役网球国家队男运动员的发球动作技术进行现场描记,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网球发球过程中,三角肌和斜方肌最先参与肌肉发力,持续时间较其他的肌肉都长,并且贡献的力量非常大,是发球过程中的主要用力肌肉。在日常发球训练中,应特别加强此2块肌肉的力量爆发力和耐力的训练,并且应根据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表面肌电测试可以应用于网球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过程的科学合理性判断分析,并且可以尝试在实验条件许可下继续应用于更细微的动作技术诊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2005年两场高质量的网球比赛为研究对象,两场高质量的网球比赛的发球成功率、得分率、直得率与胜负存在如下关系,其成功率高者往往不能获得比赛胜利,而得分率高者则有非常大的获胜机率。  相似文献   

14.
世界顶级网球男子单打比赛制胜技术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ATP网球单打运动员2008年全年的十项技术指标和年度积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统计分析,建立积分回归方程,研究世界顶级网球男子单打比赛制胜技术因素。研究表明:与积分相关性相对较高的技术指标其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二发得分率、挽救破发点成功率、接发球胜局率、一发成功率、接一发得分率、一发得分率;影响世界顶级网球男子单打比赛的三个关键制胜技术因素是:二发得分率、接发球局胜率、挽救破发点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运动与单项体育运动的发展历来都是处于矛盾中。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整理与分析、观察等方法比较四大网球公开赛与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参赛动机,发现:多数职业网球选手在全年职业比赛的安排中,更加专注于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奥运会网球比赛参与动机不强;世界顶级选手在大满冠的网球成绩远远好于在奥运会网球比赛中的成绩;然而中国网球选手参赛动机以及少数国外优秀网球选手参加奥运会网球的动机强于四大网球公开赛。对奥运会承办方、各国参加奥运会网球比赛的运动员提出增强参赛动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男子网球单打比赛发球与发球局得、失分的研究(土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3年男子网球大师系列赛蒙特卡洛、罗马、汉堡站部分运动员的部分场次的发球与发球局得、失分的研究,结果表明:1、右区与左区的一发成功率以及得、失分状况基本相同2、一发与二发的得、失分情况有明显差别3、二发的路线以对手的反手位为主。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对国内外优秀混双运动员的发球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外混双运动员在2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外男运动员在2、5号区域发球变化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得分率高于外国。可见,中国混双运动员发球以"稳"为主,而外国混双运动员以"我"为主,突出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8.
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认为网球发球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动作,还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阐明网球的发球体系由技术层、战术层、心理层和体能层四个方面组成.旨在更新网球发球思想观念,加深对网球发球内涵的认识,并建立网球发球理论体系,以期为指导网球发球的运动训练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9.
网球发球具备技术精湛、动作复杂和高损伤风险特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生物力学方向。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网球发球力学研究进展,总结技术动作规律,分析损伤制因和创新器械结构,为网球发球力学特征提供系统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国内网球发球研究应当拓宽研究角度,加强实验设计严谨性,选取指标时注重全面性和针对性原则。平击发球击球力量来源于肩关节内旋(Internal Rotation, IR),末端关节调控击球点参数,形态学特征对发球质量影响较大,但更取决于训练因素和技术表现。击球点空间位置、拍面角度、速度分量和旋转速率是决定不同类型和不同落点发球的关键指标。提高网球发球隐蔽性能够增加接发球方提取预判信息的难度,进而提高发球质量。发球过程中易损伤部位发生于腰部(Low Back Pain, LBP)、脊柱(Lumbar)、肩关节(SLAP)和上肢关节,挠背和随挥阶段是各部位出现损伤风险最高的时段。球拍材质、质量分布(Mass Distribution)、惯性矩(Moment of Inertia)、"感觉"(Felling)和线床(String bed)与球员个人喜好、形态学特征、技战术素养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网球发球力学研究逐渐从总结技术规律、损伤致因向各关节力学特征、动力学指标、器械创新和研究动态化趋势过渡。  相似文献   

20.
依据有无目标设置及目标设置难度理论,设置四组实验对象(低难度组L、中难度组M、高难度组H、无目标组N),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发球准确率和自我监控能力进行目标干预,以探讨目标设置对运动员发球准确率与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目标设置训练能够提高网球运动员发球准确率和自我监控能力,中等难度目标设置(M组)训练对发球准确率的提高效果更好。目标设置训练对网球运动员自我监控的准备性、意识性、补救性和执行性的提高有较好地促进作用,而更为突出的是提高了对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