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最初是周报,2000年改为周二刊,2003年改为周三刊,2006年改为周五刊,2011年改为周六刊(仅周日不出报)。回首审示《环球时报》从周报变  相似文献   

2.
梁素文 《传媒》2015,(24):35-37
《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它是继1981年《China Daily》之后的又一份面向全球的英文类报纸.与《China Daily》独立创办运营不同,《Global Times》依托于中文版《环球时报》,共用一个报纸名称.它的出现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报网结合,中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事业新格局,在《环球时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3):73-76
2013年7月,新华社《参考消息》总编辑张铁柱参加一个培训班.某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去讲课时举例说,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环球时报》.张铁柱立时举手发言说:《参考消息》才是发行量老大.白岩松解嘲说,可能《环球时报》过去发行是最高的.张铁柱继续更正说:《参考消息》从来都是国内发行第一.① 话虽这么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与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相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其中反映了以下现实:国际题材在今天的开放时代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他们如何看待“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人,往往是我们比较在意的乃至比较敏感的.而在相当程度上,《环球时报》这个报界“新贵”比起老派的《参考消息》来,以其题材抓人、语言尖锐吸引了过去《参考消息》的读者.  相似文献   

4.
如口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5.
罗丹 《新闻世界》2010,(8):110-111
《环球时报》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日报,中英文版相得益彰,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及时地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使其在对内、对外传播中成为纸质媒体的典范。本文从《环球时报》对一些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报道中分析该报的议程设置、宣传策略,进而解读该报如何在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向传播中逐步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建构和认知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报道越来越成为各国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场。我国已有一批专门报道国际新闻的媒体,如:《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世界新闻报》、《国际先驱  相似文献   

7.
抓住机遇 走好开头关键几步 《环球时报》引起关注是在1999年,这一年,《环球时报》做了两件比较成功的事,一是从3月份开始,持续关注科索沃战事。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环球时报》用最快的速度、最权威的内容出版了一期特刊,打响了在全国的知名度;二是这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环球时报》又一次敏锐地抓住了这  相似文献   

8.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这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了平面网络结合、中文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董晨 《新闻通讯》2013,(3):13-14
2005年起,胡锡进正式掌舵《环球时报》。8年间,《环球时报》改版为日报后,影响力大幅跃升。目前,《环球时报》在12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40万份。该报刊发的文章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是被海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13,(6):23
《环球时报》2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复杂和变化的中国,传递  相似文献   

11.
《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于2009年4月20日,是我国继China Daily、21st Century之后第三份综合类英语报纸.《环球时报》英文版和中文版同本同源,保持一致的传播口径,都是代表中国就国际问题向世界发声.自英文版创刊以来,《环球时报》形成了中、英文版和环球网并存的“三位一体” “网报结合”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胡锡进微博受攻事件实为《环球时报》的遭遇,可作三方面解析:从维系国家利益上看,《环球时报》传承了发展新闻学的特征,但却是不完备和分裂的;从新闻伦理上看,《环球时报》的市场追求更胜于其新闻专业主义气质;从国家和社会的对立上看,《环球时报》和受众在爱国语境上的差异使其成为政治怨恨的放矢之的。本文通过以上解析意在对为什么而新闻提出追问。本文认为,新闻可以是维系国家的,但必须平衡处理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新闻的成功不应以市场为尺度,而应获得专业尊重;新闻必须反映社会。  相似文献   

13.
钟家斌  赵鹏 《青年记者》2007,(12):50-51
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图片在纸媒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读图时代,《环球时报》仍然坚持了内容定位策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其前身是《环球文萃》,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已发展为中国的一份权威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14.
于帆 《新闻大学》2013,(2):134-141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15.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16.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1):122-124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17.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18.
《辛苦奋战巴格达》一文(刊于1998年3月1日《环球时报》是《环球时报》编辑部与特派伊拉克记者林皎明通力合作的产物。在海湾上空战云密布,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巴格达的时候,此文交稿及时,是读者争相阅读的头条消息。远隔万里之遥,编辑  相似文献   

19.
~~《环球时报》国际漫画选辑  相似文献   

20.
《环球时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自2009年起,它创办了社评栏目。就像它的头版标题一样,其社评所引起的争议很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两年来,《环球时报》的社评经常被世界各大通讯社广泛转发和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