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扇文化由来已久,而宋词中扇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作为一种精美的日常用品,女子与扇有不解之缘,主要用做装饰,也常被女子作为寄托自己情感的宠物,如"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而男子也从扇子引发出许多情感,如以团扇比不遇之士,以"羽扇"寄人生理想,还由扇子引发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2.
<正>一、"校园功夫扇"校本课程内容"校园功夫扇"校本课程借助了我校武术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成果,融合了太极拳与其他武术、舞蹈的动作,刚柔并济、张弛有度;是一项既充满飘逸潇洒的美感与武术的阳刚威仪,同时也极具观赏性及艺术性的健身运动。本课程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以扇子为道具、以传统武术简化套路为基础,把当代扇子、传统武术套路与弘扬民族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校园功夫扇"共有32个动作,分18个课时进行教学(具体见文末表),通过武术套路和扇子变换的  相似文献   

3.
扇子,是中国人夏日必备的扇风纳凉之物,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扇被称为“筵”,尔后才又称其为“扇”。相传扇子制作起源于远古的轩辕氏黄帝,发展到汉代,它在民众中已普遍使用,且制作工艺也日见考究。  相似文献   

4.
扇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估计原始社会时期已在使用。《说文》中说: “(?),(?)莆,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舆服》云: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时有鸲雉之祥,服章多用雉羽。”雉尾扇的出现恐怕远在殷代之前,手持鸟羽跳舞是原始图画中常见的情形,将鸟羽用来扇风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折扇在我国出现较晚,是北宋时期从高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  相似文献   

5.
炎夏话扇     
炎夏来临,挥扇取凉,随处可见。其实,扇子除了驱暑纳凉外,它还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扇子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广和不容忽视的:它被赋予了政治道德意义;秋扇见捐反映出特有的文化心态;羽扇与名士形影相随;芭蕉扇得名是美妙的错误;婚嫁有用扇的习俗;扇子是戏曲的重要道具;扇子与妓女有微妙的联系;折扇来历的探究,饶有意味;扇面题字作画,艺术独特。  相似文献   

7.
扇子史话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蚁、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  相似文献   

8.
最美的扇子     
森林里,孔雀先生新开了一家扇子店。店里的扇子真多呀!有花纸扇、丝绸扇、羽毛扇;有舞蹈扇、魔术扇、装饰扇……店里像开满了扇子花!  相似文献   

9.
扇子歌     
“扇子扇,微风凉,扑面有松香,扇子扇来竹影摇,红梅迎风招……”蔡琴委婉动听的歌声唱出了对扇子的热爱与钟情。每当聆听到此歌,无不会发自内心地对扇子产生一种莫名的情愫。  相似文献   

10.
文人喜欢用扇,并好在扇上题词作画。我亦附庸风雅,爱用扇子。前些日子,不经意间扇出了一段关于扇子与书法的文字,虽不雅却有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12.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唐人选唐诗”体现了唐人对本朝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唐人选唐诗”成为学术研究对象,滥觞于元,开始于明。清代学者对“唐人选唐诗”特殊价值和不足之处,认识得比较深入,对其研究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14.
"诗乐舞结合"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优秀传统。词(诗)作为一种表演艺术,与音乐之间有着复杂交织的离合关系。当代人对唐宋词的欣赏是一种仅仅从文字层面分析,而脱离了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现场感的欣赏,这与唐宋人欣赏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苏轼词作为词史革新的代表,实际上具有表演的艺术特质。苏词从表演者性别、表演乐器、表演姿势及表演内容等诸方面作了很大的改革。苏词实际上改变了词——这种盛极于唐宋的艺术表演方式,这是对我们理解苏词在中国词史上革新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审美之弥补。  相似文献   

15.
唐朝商人抵达日本后,曾一度被政府安排在指定的宾馆里,只能在有限空间里开展贸易,其住处是专门接待外国使节的"鸿胪馆"还是普通旅馆,需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对唐宋及周边国家政策的调整。后来,宋朝商人走出旅馆自建"唐房",两国贸易由"旅馆贸易"转变为"唐房贸易",标志着宋日贸易中宋商经商形态的重大转折,也标志着日本对唐宋关系的转变。这似乎也奠定了以后中日关系的基本雏形。  相似文献   

16.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唐代寒山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表达上力求非诗化、修辞上采用反复譬喻、意义上体现通俗哲理、风格上力求古淡,这些鲜明的特征后人称之为"寒山体"。其形成的原因与题壁书写的方式有关,与作者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中唐底层社会生活有关,同时也与中唐以来以非诗改造纯诗的创作风尚有关。"寒山体"是唐代民间俗化诗实验性写作的一份意想不到的成果,虽然特殊得不无极端,但在后代禅林内外却被广泛传播和接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唐》、《神女》二赋,于汉魏献中就见于记载,此后流传于世,影响甚大,代有所论,自汉至明,未有疑之,及清始有人疑之,到了20世纪初则疑之更甚,然经当代学研究,所疑之理由,或失于深考,或主观臆断,故二赋实当为宋玉所作。考之二赋中地名,所谓巫山即阳台山也,地处云梦东北区,高唐观和朝云庙皆在此山之上。又考楚迁陈郢后,云梦东部并未沦陷,尚隶属于楚,在楚与秦议和后,襄王完全有条件有理由一游云梦。据此,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作于楚迁陈郢之后。此说,正与《史记》记宋玉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日"起源于创世神话。唐代宴会、登高、"剪彩"等"人日"节俗或为诗歌创作提供材料,或直接激发文人创作的灵感。唐代"人日"诗主要有歌春颂新?思人怀乡?感叹身世三大主题。"人日"诗中的意象主要有梅花、"彩胜"、柳、雪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