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教育社会学按照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而将其理论体系总体上划分为三大块:社会传递理论、社会改造理论、解释论。社会传递理论着眼于文化的传递和复制,研究教育如何在文化复制的过程中发挥其社会功能,功能论、冲突论等属于此体系:解释论关注行动者在人际互动中的社会意义,强调微观层面上的描述性的、非量化研究,它是沟通传递理论与改造理论的桥梁;社会改造论则注目于对现行社会和文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积淀。教育文化是人类认识教育和改造教育的成果。学校文化是教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是学校主体成员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4.
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小农文化、下沉的文化和前喻文化,对教育有着负面侵蚀作用,教育在贫困文化中很容易沉沦,但如果充分发挥作用,教育也可以改造贫困文化。基础教育在贫困文化改造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教育在改造贫困文化中的作为必须是系统的,并且要与其它非教育措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5.
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确地方课程的地位和功能地方课程具有特有的功能和作用,是我们设计与开发的逻辑起点。明确了地方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才能正确地认识地方课程的价值,有效地设计和开发地方课程,成功地实施地方课程。其功能和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方课程的功能和作用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而这一职能主要是通过选择、传递和改造文化来实现的。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就是文化选择、传递和改造的具体过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科技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素材。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针对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科技文化了解不深、认同度低、荣誉感差的现象,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科技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导向和激励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教育改造文化的主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造文化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进行坚持不懈的国民文化启蒙和文化改造;村教育自身进行深刻的文化性改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描述功能、本体规范功能、外向规范功能、“形而下”功能和“形而上”功能。在科学教育中,负载民族文化的主体很容易选择科学的描述态文化因子和物态文化因子,而忽视和排斥观念态文化因子。所以,科学文化在中国传承的主要文化使命就突出地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表现为强化科学本质观教育,传承科学的“形而上”因子。这一文化使命实现的关键是科学教育中科学文化传承的质量。根本途径是,科学教育工作者通过反思科学的本质,逐渐识别科学文化中的观念态因子,通过反思自我文化或本土文化的观念,意识到科学文化中观念态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改造自我观念,从而在其教学行为中加以积极主动的渗透,以推动科学文化在中国的深层传承。  相似文献   

9.
对“国民性”的文化自觉和“教育能够改造国民性”的坚定信念,是国民性改造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入文化类课程,增强教师文化自觉的能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提升教师教育信念;以及教师自觉自愿的自我提升,是提升教师参与国民性改造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导参见揭示出教育与化的天然联系以及教育对化的再生及改造机制,强调指出改造化是教育尤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属性和功能,认为充分发挥教育的化改造功能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1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衍生出许多令人诟病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大学精神的缺失.笔者试图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探寻当今中国大学精神重塑的路径,认为中国大学存在文化断裂的现象,必须要尊重历史,加强人文科学的引导,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师范院校教育学类课程与教学的评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中的教育学类课程,教材乃至做法,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它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架构,几乎成了两种不同的化范畴。以理念的根本性改善与建构引导的教学类课程与教学改造策略,应重视培养宽泛的教师化和师范精神,重视理论提升和向实践的延伸,重视师范特色的拓展,重视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类课程与师资队伍现状。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以来,一股红色经典改编的热潮在当代中国涌起。红色经典回归潮流的涌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美学等多种因素。《红灯记》电视剧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改编的。与其他红色经典改编失败遭遇不同的是,《红灯记》的改编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好评。因此,我们在探析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的文化心理的同时,重点讨论分析了《红灯记》改编剧的美学理念、艺术特色、人物形象,揭示出《红灯记》等红色经典改编所具有的赓续、传承与重构新世纪“红色文化”的多元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过度教学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种种教育现象。当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过度教学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观现实教育,造成过度教学的根源主要有:教育观念传统保守,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文化苍白无力,社会期望值过高。克服过度教学的弊端,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育重构:确立学生主体,重塑教育灵魂;分层设计,动态选择;问题至上,探究为主;兴趣为先,方法为要;教材整合,学科兼顾;课堂放开,课外开放;目标灵活,评价多样;培养能力,重视情感。  相似文献   

15.
构建符合时代的先进企业文化,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有利于企业积极应对新形势,增加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企业文化中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建先进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支点,更是企业文化最高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的发展,土地、天空、河流、海洋、地上、地下,社会、人,精神、文化、道德、教育等大分野,社会经济已经形成了高山与大海,而人的精神却在谷底,皆为生存而生存.教育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跌落在没有教育精神的学校考试的阴霾中,学生和老师都是考试动物,和教育没有关系.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精神是人的改造和社会改造,社会是伦理学的,当下的教育精神则以理解为叫嚣,社会是社会学的.政治伦理已成为社会的精神,也是规定教育精神的形而上,教育仍然陷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合一牢笼.这几十年甚至不能积淀出教育观念,教育失去了对知识的忠诚,失去了儿童青少年.社会文明的断裂与塌陷,使教育要还原其精神: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学习之中,实现了数学课程文化的创生。然而,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却反映出数学课程文化严重缺失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尤为关注数学文化的渗透,注重小学数学课程文化的重塑。在实践中,教师可从开展关于数学发展史的基础性教学、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基础性教学和以研究性学习为特点的数学学习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加以探索,建构起富有学校个性的数学课程文化框架。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塑为视角,从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出现若干问题的原因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意义,继而提出重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若干对策,希望为高校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提供一条可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论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着区域结构失衡,专业结构错位、规模不经济、特色不突出、科研能力弱、管理体制落后、与地方经济相脱节、高校办社会、员工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西部地区要在大开发中实现经济起飞、社会转型和人格重塑三大目标,迅速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就必须大力对现行的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调整区域结构;优化专业结构;突出教育特色;提高科研能力;整合科研力量;建构“宽进严出”的管理体制,剥离社会职能;调整员工队伍结构并重新定位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观念 ,已得到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界和企业家的重视。企业文化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 ,其内涵是指企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企业必然要面临企业文化重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