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冠雄鸡大彘首,佳果肥鱼旧■酒.两行红烛三柱香,阿翁前拜童孙后.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这是清代道光年间湖州南浔诗人董蠡舟所作的《南浔蚕桑乐府·赛神》的主要部分.这几句诗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代杭嘉湖地区蚕神崇拜的概貌.诗中的“天驷”是由星相学家所指的天驷星(即辰星)衍化而来的,道教认为蚕与马同  相似文献   

2.
旧《辞源》、《汉语大词典》将“连展”释作“麦饵”、“面条”,是不对的。所谓“连展”,即吴地之“麦蚕”。而“麦蚕”,在普通话里没有对应的词语,大致可作如下释义: 食品名。麦将熟时,取青麦炒之,去稃,然后磨之,成条状而黏,如初蚕,味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初中《语文》附录的《雨过山村》一诗中“妇姑相唤浴蚕去” 一句的两条注释:“浴蚕,一般在农历二月”;“妇姑:婆媳”作了辨析、纠正,多方论证了此诗中的“浴蚕” 时间应是农历五月,“妇姑”应是姑嫂.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志的修撰源远流长,《周礼》中就有“方志”、“四方之志”的称谓,相传孔子曾见“百二十国宝书”,或即方志的权舆。其所记述的内容,“则不外地理之沿革,疆域之广袤,政治之消长,经济之隆替,风俗之良窳,教育之盛衰,交通之修阻,与遗献之多寡”(朱士嘉《中国地方志总录·序》)。不过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汉以前的地志书,都是记述全国疆域区分地域的,以供统治  相似文献   

5.
《春蚕》中运用了大量的吴方言词语,课本对“蚕花”、“看蚕娘娘”、“作兴”等加了注释,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予注解,这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为便于教学,现试释如次:①白老虎:名词,即“白虎星”,凶神恶煞,詈语,专指女人。“你  相似文献   

6.
《山海经》中"窫窳"与蚩尤形象各异,从"帝桎梏者谁""窫窳者谁"窫窳与蚩尤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辨,与王孝廉先生"窫窳和蚩尤实是同一神的分化"的观点相商榷,以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神多圣、一圣多神"现象,借此阐释中国神话衍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说“蛇”     
声声爆竹送金龙,户户桃符迎玉蛇。农历己巳是蛇年。蛇或讲蛇神在世界范围里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常见形象。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大神女娲、伏羲均是人首蛇身。《艺文类聚》卷二引《帝王世纪》有“庖羲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亦蛇身人首”的说法。我们从武梁祠石室画像和东汉石刻画像等材料中也可以看到,女娲、伏羲都被刻画成人首蛇身的神。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山海经》中的轩辕、雷神、烛龙、窫窳等山神也都呈人面蛇身的形状。  相似文献   

8.
《蚕妇》是课改前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首古诗。此诗教学的争论点长期以来往往集中在“昨日入城市”这句中“城市”能否作为一个词上面。总体而言,在释义上面,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即:蚕妇进城做买卖,回来之后泪流满面,愤慨那有钱有势的人都是不劳而获者。笔者个人的理解,对于  相似文献   

9.
一、讲清词句,扫除障碍 随着时光流逝,大量的汉语词义变迁,加上古诗受字数、韵律限制,词序改变较大,意义跳跃较大,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诗意造成很大障碍。先要学生反复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第一,做好词义分析比较工作。如《夜宿山寺》中的“危”、“语”《登鹳雀楼》中的“穷”、《古风》中的“四海”、“犹”以及《蚕妇》中的“市”等,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教师一方面利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小雅,采薇》中“不遑启居,牙严犹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搜神记·女化蚕》将一位“背信弃义”的女子如何化身为蚕,生生世世遭受蜕皮之苦、吐丝之累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作为“蚕神”的原型,故事的女主人公已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其形象以及命运背后可能已非全然一种纯粹的原始意象,有必要从历史文化、社会演进、风俗价值观等的视野背景下重新观照《搜神记·女化蚕》背后潜藏的诸多复杂的时代价值观演进的痕迹和意蕴。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在第3节以“春蚕”为例简介蚕的一生时说:“吐完最后一段丝”便“停止自己的奋斗”。又在第6节尾、第7节头照应这一说,强调丝尽则蚕死。配套教参(89年版P59)也说:“本文引用这诗句为题,主要是取其字  相似文献   

13.
读到一则普通教师的案例,她在每堂语文课上都安排了“自由提问”的时间,学生不用举手就可以自由提问,自由解答。于是,这位教师经常会听到一些另类的声音。上《小熊住山洞》的时候,有学生问:“老师,小熊是要冬眠的,怎么冬天还会上山砍树呢?”是啊,熊要冬眠是科学常识,怎么作者就不知道呢?上《蚕姑娘》的时候,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有个女生问:“蚕卵里钻出来的都是蚕姑娘吗?”是啊,难道就没有蚕小伙吗?上《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学生又问:“老师,青蛙妈妈怎么那么狠心啊,生下小蝌蚪就不管他们了?”是啊…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术业有专攻,答题须对症 聚焦大纲与说明 2010年《考试大纲》及辽宁省《考试说明》与2009年课标版《考试大纲》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原《考试大纲》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调整为考试性质与考试内容两个部分。将原《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能力要求”部分并入“考试内容”之中,即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考试范围与要求”即原《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部分。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月10日阴 《蚕和蜘蛛》这篇课文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不平凡的。伴随着吃桑叶的“沙沙”声,幼蚕一天天长大。长大后,它就一丝不苟地吐丝,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用蚕吐出的丝织成了五彩斑斓的丝绸。“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不正是蚕儿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相似文献   

16.
楚辞里,《离骚》中的“乱曰”,《吊屈原赋》中的“讯曰”,《抽思》中的“倡曰”,《远游》中的“重曰”,还有《抽思》中的“少歌曰”,到底如何讲解,众说纷纭。《学术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易重廉的《楚辞‘乱曰’义释》一文,通过大量论据证明。“乱曰”即“申曰”,其余“讯曰”、“倡曰”、“重曰”、“少歌曰”,都是申曰的异名。  相似文献   

17.
“我们要养蚕宝宝” 一个春意融融的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许多孩子将糜晨阳围得水泄不通。人群中不时传出惊叹声,“哇!这是真的蚕宝宝耶!”“这是蚁蚕!这是蚁蚕!”其实,孩子们在二年级学过一篇名为《蚕姑娘》的课文,对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亲眼见到、亲手摸到这活生生的蚕,还是  相似文献   

18.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的作文在一阶段的长足进步之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停滞甚至倒退,主要表现在学生讨厌作文、马虎了事、选材及语言表达平淡无奇等。清代学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把学生这一作文时期称为“脱换期”。他用蚕作例子来说明:“譬如蚕然,其初一卵而已,渐而有首有身,蠕蠕然动,此时胜于卵也;至于作茧而蛹而又复块然,此时不如蚕也;徐俟其化而为  相似文献   

19.
《“步走”、“径道”与“步道”》一文对《赤壁之战》、《鸿门宴》中的“步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径道”作了解释,认为“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对这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陈崇凯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小朋友们,学习了《蚕姑娘》这篇课文,你一定喜欢上了有趣的蚕姑娘吧!那么,就让我们对她来个“全方位”的了解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