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八年来,巴金写下了一百五十篇散文、杂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一共五集。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帐。”①有人把它香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回忆录’、‘自白书’,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控诉录’。”②“是继鲁迅之后,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又一座高峰。”③《怀念萧珊》是这部巨著的代表作,也是巴金散文艺术高峰的重要体现。这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原载1979年2月2—4日的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后收录在《随想录》第一集。1984年,他又写了《再忆萧珊》(收于《随想录》之  相似文献   

2.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3.
巴金在1985年答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辑问时说:“1928年我在法国沙多——吉里城拉丹中学写完了《灭亡》,想取个笔名,刚好当时的中国同学巴恩波投水自杀了。为了纪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我就取了一个‘金’字,合成了‘巴金’的笔名。”巴金笔名的由来@朱晓红  相似文献   

4.
巴金写作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对探索人心的兴趣。在《秋》的序里,巴金曾这样概括他的创作志趣:“我是在‘掘发人心’。”对于巴金小说研究者来说,“掘发人心”,或曰“探索人心”,是一个比心理描写含义更广泛的概念。但二者的联系也是明显的:对人心的关注和兴趣,必然使得作家重视人物心理的表现和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享受真正优秀作家盛名的最可贵的依据”。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是有这方面才能的。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一册的课文《海上的日出》是巴金文集第十一卷《海行杂记》中的一篇。《海行杂记》是巴金为了“向西方寻找真理”,一九二七年一、二月前往巴黎旅行途中写下的一部游记。他在《序》中说:《海上的日出》等前半部的篇章是“在法国邮船‘昂热号’的三等舱餐厅中写成的”,目的是为了寄给他的两个哥哥,“使他们明白我怎样在  相似文献   

6.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7.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随想录》简介《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为了“讲真话”,用真话建立起一座“揭露‘文革’的博物馆”。《随想录》起初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连载,后合订成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鉴于巴金的健康状况,一般认为它将是巴金最后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近年来,他提倡“讲真话”的呼声,又在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9.
巴金,作为闻名于世的一位现代语言艺术大师,在小说创作上,其突出特点之一是擅长第一人称手法的运用。他运用这一具有特殊艺术属性的创作手法,写就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佳品,包括长、中、短篇在内,总数超过80部(篇)之多。在这些小说中,有的是一个“我”一贯到底,有的则是第一个“我”又引出第二个“我”、第三个“我”……形成  相似文献   

10.
优秀长篇《无水微澜》是著名作家李劼人(1891—1962)计划创作的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式的系列长篇的第一部,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一部。一九三六年出版后,郭沫若赞扬它是“‘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取材于市镇普通人家爱情、婚姻唯一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环境描写的问题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1.
人们知道张天翼,一般是从他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开始的。其实,他早在二十年代初期读中学时,在林琴南翻译小说和“礼拜六”派的影响下,就开始以“张无诤”的笔名发表《少年书记》、《恶梦》、《铁锚印》一类的滑稽、侦探小说。那时他写小说,是为了“寻开心”,追求“‘误’,‘呆’、‘顽’这几个字”。到一九二八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张天翼的文艺思想开始发生变化,放弃了滑稽、侦探小说的写作,走上“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伊始 ,邢福义先生又推出一部学术专著《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2 0 0 1年 1月 ) ,全书近 5 0万字 ,计五编四十九章 ,涉及七十多个复句格式 ,堪称我国语言学史上全面系统地研究汉语复句的第一部鸿篇巨制。这部巨著是邢先生二十多年心血的结晶 ,也是他奉献给现代汉语科学研究事业的又一丰硕成果。了解他如何进行汉语复句研究 ,可以获得颇多启示。一、矢志不移 ,锲而不舍 ,二十年坚守“根据地”在《语法问题发掘集·序》中 ,邢福义先生说 :“‘发掘’,要有立足点 ,要有‘根据地’。我给自己提了一条要求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 ,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我尊敬卢梭,称他为“老师”,一,我学习他写《忏悔》讲真话,二,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巴金《随想录》七十一·《序跋集》跋一一部《随想录》,洋洋洒洒四十二万字。这是文学老人巴金六十年创作生涯的最后总结,也是历史老人巴金八十年人生经验的深刻结晶,更是思想老人巴金一生探求真理的最强烈心声。读《随想录》,谁能不为作者那颗燃烧的赤诚的心所震撼。巴金,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从他二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开始,那颗心就燃起来了,而今已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可那颗心依然在燃烧,而且光焰四射。有的人在劫难余生之后变得萎萎缩缩,举步唯艰,而巴金在噩梦醒来之后却变得更勇敢、更无畏了。他的五本《随想录》看似拉拉杂杂,但  相似文献   

14.
一《寒夜》是巴金一九四六年底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九四四年冬至一九四五年冬,生活在国统区重庆的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悲剧。一九六一年,作者在《谈<寒夜>》一文中说:“从前一般的忠厚老实人都有这样一个信仰:‘好人好报’。可是在旧社会里好人偏偏得不到好报,‘坏人得志’倒是常见的现象。”作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家庭悲剧,为那些生活在国统区的小人物“伸冤”。让人们看见蒋介石国民党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创型与演进臧恩钰,李春林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是鲁迅、鲁迅是一位伟大的启蒙主义者,他要求用小说(文学)改造国民精神、改良社会:“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但鲁迅要比...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结合巴金新民主主义后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憩园》(一九四四年),分析评价作为无政府主义学说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爱”的思想在巴金思想和创作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变化,力图在历史范畴内对这一问题作出较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一、巴金“人类爱”思想的来源及其实质 巴金对于自己的“人类爱”思想曾有过明确的表述。他说:“‘人类爱’是我全部性格的根底。”“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直地战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需要恨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他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相似文献   

17.
作家巴金,已闻名海内外,但“巴金”两字的由来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很多人猜测这两个字来自于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写好《灭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想找两个笔划较少的字。当时我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在这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个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Cha—tcau—Thierry同住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阳》序文中所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项热投水自杀’的那个中国…  相似文献   

18.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沈先生在谈及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享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而对小说创作的主旨,许多研究者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有认为这是一篇关于翠翠成长神话的“成长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了“象征隐喻”的小说,有认为这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小说,也有认为是一部“隐伏着悲痛”的小说,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白银时代小说是在语言学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然而“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方式存在于作品之外”。白银时代小说和整个文学一样,就文学社会学而言,它们“不能在自身找到其目的;如果能找到的话,国家就不会想到要来干涉它了”。从小说的审美特性上来说,“小说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形而上的性质’,它和‘世界紧密相连’,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或暗含在这个世界中的‘调子’,是同一个东西”。③小说的价值行为,一方面相当于语言学视野中句子的语义,句子的语义是指句子中各成分之间密切一致的关系,它明显分为转喻与隐语两种,其中转喻现象反映在句子中各成分呈水平方向展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横向联合的(历时性);而隐语在根本上是联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分。《家》的创作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它与矛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被公认为三十年代的优秀长篇小说。 《家》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反映的是以“五四”时期为背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生活。刚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巴金,构思并反映十年前的生活,不是没有原由的。因为幼年时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始终不能忘怀。他说他是“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把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