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马克思遗著中提到的“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是美学的根本问题,美学研究者们都正努力探讨。时至目前,谁也还不敢说自己的理解是足够全面、正确的。我在《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一文附注中,特别声明非为马克思遗著作注释(见《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4年3期),就正表明尤无此自信。近读王人恩同志《也谈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3期),其中三分之二是对我的论点的商讨。这种学术商讨,我一向是很欢迎的,故特再论以奉答。王同志和我在认识上的分歧,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否自有人类以后整个自然界即已全面“人化”?或只“人化”其一部分,然后才再逐步扩大其范围?(二)人类生产“按照美的规律而建造”所不得不遵循的“内在尺度”,指的究竟属于主体一方面,或兼属主、客体两方面之内在固有要求?  相似文献   

2.
拙作《也谈“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见《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在阐述自己学习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体会的同时,也对洪毅然先生《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上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一论》)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一些商榷性意见。之后不久,洪先生又发表了《再论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刊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提出的意见作了答复。洪先生作为我国美学界的老前辈,能对来自下层的意见如此重视,令人钦敬。然而经过仔细拜读,我认为洪先生的文章中虽不乏精辟之见,但在一些主要观点上似乎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此,本着求教的愿望,笔者想就下述几个问题再谈点看法,以期得到洪先生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3.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然的人化”洪毅然先生探讨“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的两篇文章(见《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洪文)认为:“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界自动地成为“为人之物”,这一质的飞跃的依据是“自然界依照自然史规律”的发展,在“一有人”的条件下,量的表现是整个自然界(当即无限性的宇宙及其永恒性的发展)都已人化。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确立。因为自从一有人之时起,人与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诚如洪  相似文献   

5.
(1)余祥生同志在《“第二自然”探源》(刊登于《语文学习》第九期)中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点需要纠正:①文中认为“第二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这是不妥的。人化,即人格化,即把动物、植物景观赋予的特征,使它们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讲“人格”就是讲“自然”变得切近于“人”了。实际上,不是说“自然”切近于“人”,而是讲这个“自然”不是一般的纯自然风景,是有着人的积极活动的参与的风景,用公式简易表示,即为人的积极活动+纯自然风景=“第二自然”。用茅盾的原话讲就是一般的纯自然风景因为“加上了人的活动”而完全改观。改观的结果是什么呢?不是把“自然”改成了“人”,  相似文献   

6.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美学界对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中心、美的本质、规律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美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就是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美,究竟是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有些同志认为是,有的则认为不是。在持否定意见的同志当中,张芝同志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吗》一文的观点,是有代表性的。我以为他的意见还存在一些尚待商榷之处。因此想在本文中提出来加以讨论,以教正于张芝同志和其他同志。张芝同志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认为“美  相似文献   

8.
<正> 二、“人化自然”动态体系中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的关系人化自然的动态体系中是不是存在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两种活动,目前美学界也是有争论的。坚持生产规律等于美的规律的观点的同志不承认有这两种活动,他们认为,物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活动。我认为物的创造活动与美的创造活动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两种创造活动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物的创造活动先于美的创造活动。称得上美的创造活动的,应该是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的原始审美意识萌发于他们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看作是一种快乐的心理。当有了  相似文献   

9.
《上海高教研究》1990年第1期发表了龚放同志的《突进,还是和谐的增长——对建国以来高教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叶齐炼同志的《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周期性》的文章,两篇文章都是总结和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但观点和结论截然不同。我是赞同前一篇文章的观点,而不同意后一篇文章的观点和结论的。下面谈谈我的看法,同叶齐炼同志和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一起讨论。一《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周期性》一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论证了杜甫的“抑屈扬宋”问题,认为杜甫是抑屈原而扬宋玉的,这表明了杜甫的地主阶级意识特别森严。白敦仁同志不同意,写了《评所谓“抑屈扬宋”》进行反驳。他们的意见谁对?我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后,认为还是郭老的观点正确。一白敦仁同志在文章(以下简称“白文”)中列举了不少例证,说明杜甫一生对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载了朱居舟同志的文章《什么是人的本质》(以下简称“朱文”)。其中有的论点,我以为是应该商榷的。这里把我的观点谈出来,就教于朱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3.
“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是不是商品经济的一个规律?如果是一个客观规律,那么到底是不是价值规律?原玉廷同志在一九八九年《经济问题》第八期《关于价值规律的几点质疑》的文章中得出了否定的结论.对此我就这个问题发表浅见,愿向原玉廷同志讨教.所谓价值规律到底是什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的大量论述,可以概括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即按照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14.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愚公移山》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40年代就曾提出我们要学习“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把它说成是效率低、不合时宜了,并提出了“愚公应该搬家”的观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我认为愚公应该移山,而且愚公移山的精神也应该永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宓洽群同志所著的《大学教学原理》一书(以下简称《原理》)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了。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不囿于教学论的传统观点,对大学教学规律有独到见解,拜读之后,感到耳目一新,其中许多论述异常精辟,颇受启发。但笔者对统率全书的大学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回归律”的提法与观点尚有不同看法,愿提出来与宓洽群同志商榷。《原理》中所谓的“回归律”含义是指人类认识过程经历了“独立→不独立→再独立”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地说就是“在进入学校之前,婴孩和幼儿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认识主体,处在独立  相似文献   

17.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答费重阳同志严雪怡1995年10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探索与争鸣”专栏刊登了费重阳同志不同意我所提出“不存在培养技术工人的高等教育”这一观点的文章。现再申述一些补充意见,以就教于费重阳同志。首先,费重阳同志提出“高级技校培...  相似文献   

18.
1994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刊发了吴海泉同志的文章《两个“务必”不是中心论点吗?——与黄智生同志商榷》(后简称为“吴文”)。该文认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后简称为《继》)的论点是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理由有三条。 第一条是“黄智生同志认为统帅全文的基本观点的那句话(即‘巩固这个胜利,则是  相似文献   

19.
李镇西同志的《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刊出后,笔者细细读了两遍,是因为有些共同的经历与可借鉴之处。李荼晶同志的《立足“建设”,还是“破字当头”》见刊,我又着实读了两遍,和该文所举的上海市闸北八中楼老师的“成功教育”又颇有点不谋而合。鉴于此壮着胆子说几句,还请同行们不吝赐教。首先说,作为班主任,对于自己所管理的班,到底是“转化权威”式的约束好呢?还是采用“成功教育”佳呢?应该说都需要。这就是说,班主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律?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仍在继续探讨。刘世钰同志在《对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2期)一文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说:“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局部的特殊的规律。”就此问题,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