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正> 二、“人化自然”动态体系中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的关系人化自然的动态体系中是不是存在物的创造与美的创造两种活动,目前美学界也是有争论的。坚持生产规律等于美的规律的观点的同志不承认有这两种活动,他们认为,物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同一活动。我认为物的创造活动与美的创造活动虽有联系,但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这两种创造活动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物的创造活动先于美的创造活动。称得上美的创造活动的,应该是在审美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类的原始审美意识萌发于他们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看作是一种快乐的心理。当有了  相似文献   

2.
“美”和“美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是“属人的自然”和“向人生成”的世界给人的一种动情的心理反映。“美”不在“心”,不在“物”,而是作为人与物相互联系的一种“中介”形态而存在。人化自然是美生成的最先途径。幻想性的人化自然即用审美来掌握世界。不直接以人化自然为出发点的艺术创造,使人在内外欲求心理上得到平衡。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问题,我的再论发表后,又读到王人恩同志的《再谈》与刘平同志的《“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再思考》(均见本刊),后者既不赞同我的某些观点,也不赞同王人恩同志的某些观点,看来还有必要继续讨论。分歧意见的焦点在于:(一)“自然的人化”到底是全面一次实现的?还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步实现的?(二)“自然的人化”到底是“自动”人化的呢?还是“被动”人化  相似文献   

4.
美与美感孰先孰后的问题,是美学理论中争议极大而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重大的基本的美学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美学界基本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美先美感后说;美与美感同时生发说;美感在先美在后说。"主客体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美和生态美是宇宙自然本质力量非自觉自由创化的结果,先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化的人类即人化美和拥有审美能力的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5.
一、对马克思“人化自然”理论的再认识 美学界对未加工的自然的美有着不同的看法,这由来已久。不少研究自然美的同志都非常重视对《手稿》进行研究,并以为要科学地阐明自然美的问题,必须联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的人化”的思想,从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去寻找答案。 但笔者以为,有些美学家对“人化自然”理论的把握有时还欠全面。 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改造自然,使之成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对象。这里所说的人类劳动,应指广义的生产实践,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因此,“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应该包括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离开后者谈“劳动创造美”是很容易走向片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认识对象的探讨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对象只能是客体——人化自然部分,而不是整个物质存在。因而认为客体是认识论范畴,而物质(存在)则只是本体论范畴,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没有认识论的意义。另一种观点坚持物质世界都是认识对象,但又否认用客体人化自然范畴说明具体认识的必要性。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物质和客体的历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经,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竟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同一的,可同构的、可相容的,审美融纳异化,有异化美的存在。此观点侧重美的非本质意义,或者从美的外在形美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审美创造是“人化的自然”和“人的对象化”的过程。在私有制条件下,人则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创造美。审美创造是人的自由自在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人化自然“是实践的创造;实践推动了“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劳动创造了客体的美,也使人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从而产生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围绕这一主题,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其中《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是精读课文,并且这两篇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极其充分地“人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是人化的自然,从而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  相似文献   

11.
对于异化与审美的关系以及异化美的存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整体审视,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与审美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审美排斥异化,没有异化美的存在。这主要从美的本质,本体意义上来论美,即把美看作是和谐、整一、合乎比例的古典的理想的美,或者说是康德所谈的“绝对理念的美”或“纯粹形式的美”即“纯粹美”,而这种“纯粹美”毕竞在美的理式范围中是不多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则乃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石。因而对它如何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和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正是首先从这个问题开始的。他们共同的突出特点就是只承认社会领域、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而不承认自然界本身有辩证法则。他们有的是对此持全面地公开地否定态度。美国的胡克和诺曼·莱文就是其中的代表。菜文说,马克思讲的自然是“人化自然”、“历史化的自然”、“为我的自然”,没有离开人的自然。南斯拉夫的米·坎拉尔加也说恩格斯讲的自然是“自在的自然”,是没有人的,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观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  相似文献   

13.
海外学者在中英自然诗比较研究中主要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观声、认为,二者的区别源于不同传统的山水美感意识,中国古代诗人采取的是“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而英美诗人则将美感的主位放在诗人的智心中;另一种观点认为中英自然诗的区别不在于所谓“有我”“无我”,而在于自然景物在诗歌结构中的位置与作用不同。在史诗方面观点更为歧异:有的学者试图从历史与文学关系来探讨中国史诗不发达的原因;有的学者提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英雄主义”,也有的学者从英雄诗内部来区分中英两种不同传统。  相似文献   

14.
论语言的美     
语言要怎样才美?现有四种说法:一种认为朴素才美,朴素最美;一种认为要有“丰富的颜色”,华丽的语言才美;第三种观点从风格的角度立论,认为“朴素的文字”,“华丽的词藻”,都是美的,可以百花齐放;第四种看法认为语言的美包括“壮丽美,含蓄美,绚丽美,朴素美”,等等,是丰富多彩的。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到“美”的含义上来。这里说的“美”,显然是指它在  相似文献   

15.
“自然”是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核心概念。学术界大多把它理解为“人化自然”,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其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其实,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也隐含着“自在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指优先于人的天然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化自然”指以实践为中介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关于"人化的自然"命题,在学界通常被视为是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或美的根源的论断,其实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实践与人的美感生成的关系问题时提出来的,因此,这个命题也成为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钥匙。马克思这个命题的提出是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美感思想的重要观点。李泽厚将"人化的自然"命题引入到纯美学研究领域,坚持用实践观点来说明和论证美感问题,是对马克思美感思想的继承、运用与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认为“道”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的,所以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是指客观自然规律,兼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的永恒绝对的本体之义。“自然”即天然,自然而然,指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老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这就是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冯友兰先生指出,这构成了一条自然的不变规律。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法天贵真”的主张,表现出重视自然、清淡、真诚之美的审美趣味。其含义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灵魂取得外在定性并由外在定性向绝对理念过渡的一种意识活动。个体必然死亡的事实证明,“人化自然”必须从个体有限状态的绝望形式出发趋向无限精神,同时这也是艺术真实的根本标准。黑格尔“人化自然”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辩证法,同时也是他努力证明绵亘无穷的神性存在及其可能的根据,艺术的最终“真实”在于抛弃一切束缚,达到直观中的不朽与永生,这是黑格尔艺术泛神论思想真正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我们总是担心这世界美得还不够,于是我们喜欢锦上添花,比如“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断句,自然是“春江、花月夜”——这江,当然是春天的江了;这夜,当然是花香月明之夜了.春天的江多澎湃多深情啊,花香月明的夜多浪漫多合时宜啊. 我却倾向和欣赏另一种解读. 台湾美学大师、作家蒋勋先生,在他的《说唐诗》一书中认为,“春江花月夜”应该断为“春、江、花、月、夜”,“这是5个独立的名词,它们应该是并列关系,不是主从的修饰关系.”他说,“我不喜欢用春天形容江水,也不喜欢用花朵月亮形容夜晚,因为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