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关于主体和客体范畴的性质归属问题,在哲学界存在着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实体范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一对关系范畴。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正确性和合理性的一面,然而又都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全性。正确而完整的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既是一对实体性范畴,又是一对关系性范畴,是实体性与关系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本真性质及其这对范畴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3.
(一)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是一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认识论范畴,然而这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未搞清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定义客体范畴时往往将它等同于认识对象,似乎客体就是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就是客体(类似"客体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的提法很多,这里仅举一例).这样,客体的丰富内容就被削减了,本来是属于客体一部分而又与认识对象范畴有着不同内涵的认识背景范畴也失去了在认识论范畴体系中应有的位置.不言而喻,本文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讨论以上诸范畴之间的关系,明确认识背景范畴在认识论中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世界的本原问题及与之紧密相联的认识的源泉问题,历来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论争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它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两条认识路线斗争的焦点。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提出了不少确有见地的看法,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些论者鉴于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或唯一源泉。和这一观点密切联系,有的论者提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而生成的“对象世界”即“人化的自然”才是认识的最终源泉。持以上观点的论者否认物质即客观实在是认识的源泉,并指责物质源泉观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老调重弹。笔者不敢苟同,愿提出如下看法,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认识论,一般说来,是关于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的学问。人类的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都是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发生和发展,因而,研究哲学认识论,首先便要区分认识者和认识对象,没有这种区分便不能考察它们的关系。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通常称认识者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或被认识者为认识客体。在认识论理论体系中,主体和客体是逻辑的出发点,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展开。  相似文献   

6.
(一)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客体、认识对象与认识背景是一组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认识论范畴,然而这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未搞清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人们在定义客体范畴时往往将它等同于认识对象,似乎客体就是认识对象,认识对象就是客体(类似“客体是与主体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的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的提法很多,这里仅举一例)。这  相似文献   

7.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交往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认识,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它将教学活动简单化,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种观点也欠科学性,它没有确定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谁,忽视了教学活动是隶属认识论范畴的。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并且二者是一种双主体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瑞士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不仅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哲学认识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怎样看待这个心理学中的哲学角度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资本论》中的认识论思想,给予了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一、正确看待认识论主体和客体范畴问题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认识论范畴,是近代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皮亚杰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入手展开发生认识论研究的。其发生认识论将哲学认识论问题改造成个体知识生长的发生认识论问题。他认为,传统认识论存在一个忽视对人类认识发展的研究和科学实证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存在又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存在,二是客体的存在。因此,研究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不仅要研究思维与客体存在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思维与主体存在的关系。因为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而存在的,所以在哲学史上,不同的认识论派别不仅是通过它们对于认识和认识客体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获得表现的,而且主要地也是通过它们对于认识和认识主体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表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认识论的提出(一) 教学论通常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做它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提出教学认识论,要先略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论点。一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自然界和社会是被认识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活动叫做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前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世界观,在大脑中所积累的思维方法,便成方法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人们要用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所以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都列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后人如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就要把原属于主体的思维作为客体来学习。二是实践第一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检验真  相似文献   

11.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江沛武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客体是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结果。在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是...  相似文献   

12.
略论历史研究的客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的历史并不会因它的存在而自然地或必然地成为我们的研究客体,它并不会向我们自然涌现。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它们时,它们还处在一种与我们研究主体毫不相干的自然状态。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过程,在人们尚未认识它们之前,早已客观地发生了,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对事物加以研究,那么它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了”。或者说,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这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历史,还不是历史研究的客体。历史研究的客体是一个与研究主体相对应的范畴。正如史学研究者只有在现实的历史研究活动中,在与对象的认识关系中才能  相似文献   

13.
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张薇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的精神的统一,客体是成为主体认识和实践对象的那部分客观存在,认识是主体...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者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种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者,就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观点认为,客体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笔认为,客体并非一定是客观存在,主观存在也可以成为客体,如果把客体界定为一种客观存在,那么精神客体是什么?也是客观存在吗?如果说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在于它具有不依赖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属性的话,那就是用客体的对象性去说明了精神客体的客观性,但是,精神客体的客观性并不来自其对象性,而是来自其对物质客体的依赖性上,如果没有物质客体作载体和承担,对不会有精神客体的存在,精神客体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性。  相似文献   

16.
发生认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种关于认识论的一种独特理论。发生认识论的明显特点是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个体起源和历史发展。皮亚杰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只注重认识的高级水平和认识的最后结果,而近代和现代的认识论则专门从事认识的逻辑分析或语言分析,但这些都不够,还需要用对认识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价值与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价值与主体——客体、价值与实践——认识、价值与真理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试图说明价值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文章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对于价值的追求是人类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一般目的和最终动因。价直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事实认识而获得的,是较之事实认识更深入、更重要的认识层次。真理都是有价值的,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因而,实践检验也就包括认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客观性只是属于客观事物的,客观事物之外没有客观性,如真理、矛盾等。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客观性的不正确理解。因此,本文拟就客观性的含义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一关于客观性的含义,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客观性范畴应有如下基本规定:第一,物质、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客观性的最终依据;第二,主体性不是主观的,它自身体现一种历史积淀的客观性;第三,客观性只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同一关系中;第四,客观性获得的基础是主体的实践;第五,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哲学在近代以认识论的身份出现。认识论把人和对象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极──主体和客体,放人认识关系之中进行考察。海德格尔认为,包括康德在内的所有哲学家都未能真正解决主、客体分裂的矛盾。而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把哲学的眼光从认识论中抽出来,面对更加广阔的存在论视野。他本人对此进行了尝试。本文拟从近代认识矛盾的提出和初步解决出发,对海德格尔这一视野转换的尝试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