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意识形态分歧与中苏关系之恶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利益冲突 ,意识形态分歧对中苏关系恶化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中国领导人实际上并不真正看重意识形态问题 ,而苏联领导人在这方面的意识更淡漠。中苏两党及其领导人在意识形态问题上相互曾多次作出妥协和让步 ,尽力维护团结 ,减少分歧。如果没有其他更关键的因素 ,意识形态分歧不可能将中苏关系引向绝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国际战略分歧是导致中苏从联盟走向破裂的主要原因。从1956年苏共二十大中苏国际战略分歧产生,到1960年苏联撤回援华专家中苏关系基本破裂,这四年多的时间里,1958年是中苏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因共同的国际战略利益而结盟。又因重大的国际战略分歧而破裂。  相似文献   

4.
李惠 《教学与研究》2000,3(9):17-25
本文结合冷战时期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史教训和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主要特点进存了探讨.文章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真正认同,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原则的确立三个角度分别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协调和统一了对华政策。雅尔塔协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蒋介石政府并没有被动地接受雅尔塔协定,而是采取了一系列主动的外交措施。在意识形态观的影响下,蒋介石政府推行了针对美苏的双重外交。即在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的同时,试图将中苏关系限制在亲美的前提下发展,邀请美国介入中苏关系,限制苏联在中国的利益扩张。  相似文献   

6.
中苏从50年代短暂的“蜜月时期”到50年代末关系急剧恶化主要是中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因素造成的。然而,导致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分裂的这三种因素都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即使双方有矛盾,也不应该恶化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以至给中国带来如此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中苏关系恶化是意识形态的分歧、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国际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内因与外因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 ,起主导作用的是两国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苏联政府的大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1.十年探索时期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非常不利,一是帝国主义掀起了世界性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二是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化,中苏关系恶化;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美国继续敌视中国。  相似文献   

10.
1945-1950年,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是体现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以1945、1950年两个中苏同盟条约为在基点,梳理此间中苏关系的发展。本文认为,1945-1950年中苏关系的演变是国际格局影响的结果,同时又有力地反作用于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宏观视野分析了中国建筑现代性探索的三个重要时期,即“南京十年”、“建国十年”和“开放十年”中国建筑现代性与传统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指出意识形态的保守与开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建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13.
中苏关系恶化之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说质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斯大林时期比赫鲁晓夫时期对中国国家利益损害更大,但中苏关系的恶化却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在国家利益问题上争执的结果是国小失大,特别是毛泽东是以虚幻的主权损害替代了实在的国家利益损失;1969年以前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方针和原则,往往未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国际主义高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重于国家利益。因此中苏关系恶化的首要因素为国家利益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日战争后期的中苏关系。在这一时期,中苏关系在经历一段平淡局面之后,迅速转向矛盾和斗争,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影响,加上中苏双方都以各自的利益为重,尤其是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已主义的表现,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苏关系的发展。抗日战争后期的中苏关系是围绕着雅尔塔会议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在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和江泽民、胡锦涛的外交战略指导下,中苏—中俄外交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经过中俄睦邻友好、面向21世纪建设性伙伴关系,达到21世纪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度。今年是中俄建立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十周年,又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缔结五周年。3月21日俄罗斯普京总统访华,与胡锦涛主席共同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这被视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小红帽》是由成人故事改写而成的儿童文学,并且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这三个版本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及意识形态。本文通过对这三个版本进行比较来阐述社会的变迁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作品本身阶级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形态,可分为宣传说教型、情绪渲泄型和动作——性格型三种。这三种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现代政治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使中国现代话剧语言因过重地背负着文学性之外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负担而显得贫困  相似文献   

18.
谷曼 《天中学刊》2007,22(6):29-32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是对中苏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大会。大会从正反两方面削弱了苏联的软权力,使中国领导人把双方日益增多的政策分歧归因于彼此意识形态的差异,从而使双边关系从平稳发展逐步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9.
管理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集中体现在管理文化、管理伦理和管理价值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分别从不同维度演绎了处于不同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背景下的管理哲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国际关系研究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从国际系统因素、国家内部因素和决策者个人因素三个层次对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进行重新分析,避免了传统的历史和经验研究方法常常把各个层次的原因混淆在一起的弊端,使不同层次的原因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得以明确。通过分析,文章在促进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诸多因素中,决策者个人因素是最主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