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两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两国所处国际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苏两党在国际形势、工人运动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反映到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发展战略的矛盾导致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关系的范式和准则的非制度化,使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逐渐演变成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2.
从影响中苏同盟形成与破裂的诸多外部因素来看,美国扮演着共同威胁者、楔子驱动者以及平衡实施者的角色.但是,在中苏同盟形成初期,中苏双方并不认为来自美国的威胁是一种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只是到朝鲜战争之后,相互之间的敌意形象才正式得以确立.美国的"楔子战略"对中苏同盟的瓦解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从根本上看,是中苏之间关于对美观念与政策的分歧才导致矛盾的产生.中苏同盟瓦解后,随着中美之间的相互接近,中美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盟友关系,美国只是在中苏之间保持平衡并寻求有利于自身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3.
图像证史     
中苏友好海报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中苏友好宣传海报。海报画面上,两个举着本国国旗的男子并肩相拥,表达出画面的那句主题语:"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万岁"。这是50年代前期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以苏联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翔实可靠的材料,比较系统而又集中扼要地依次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的中苏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交流情况;同时总结其经验教训,较客观公正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中 ,中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每个阶段都穿插着中美中苏关系。第一阶段 (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 6 0年代初期 ) ,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美国敌视中国 ,遏制中国 ;苏联一方面谋求与美国平起平坐 ,美苏合作 ,共同主宰世界 ,一方面企图控制中国 ,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2 0世纪 6 0年代初 ,中苏之间原有的合作荡然无存。由于这一时期美苏关系出现“缓和”态势 ,因而中美、中苏关系都落入低谷。第二阶段 (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 7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是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用“缓和”战略麻痹西方的同…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双方很快进入了愉快的“密月”时期,但到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裂变乃至兵戎相见。本文旨在阐释5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演变过程并揭示其实质。一苏共二十大是中苏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从50年代中期起,中苏两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原则问题及当代世…  相似文献   

8.
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已经出版的述看,关于中苏论战的原因,主要有中苏之间民族传统的差异、历史的积怨、意识形态的分歧、国家利益的冲突、对外战略的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好恶、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争论、在与第三国关系上的不协调、在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道路上意见的不同,等等。关于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国家利益的冲突,等等,还有人认为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苏关系恶化原因的研究,大多是在宏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及国家利益冲突与中苏关系的恶化;意识形态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中苏两国领导人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个人因素和中苏关系的破裂;“冷战思维”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等等。其中.许多章并不是单独从一个方面去探讨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而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随着对中苏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的学利用最新解秘的档案.开始研究个案与中苏同盟破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初,中苏结盟,两国进入"蜜月"期。新疆因与苏联相邻,优先获得了苏联贷款和大批机器设备,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新疆经济迅速发展,政局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苏之间出现分歧,苏方相继撤回专家,减少经济援助,新疆经济建设受到影响。苏联的侨民政策及苏侨遣返导致新疆出现民族分裂主义,影响了新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日本大陆政策、俄国远东政策与中国东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北地区南接朝鲜,北临俄国,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是远东矛盾的焦点。19世纪中期以来,日俄两国围绕大陆政策与远东政策在此展开日益激烈的争夺: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俄国施行一系列进攻性的政策、方针,致使双方矛盾急剧升级,为争夺中国东北最终走向战争。战后,出于各自侵略利益考虑,日俄由对抗走向勾结,共同瓜分中国东北。  相似文献   

12.
自“9·11”事件爆发以来 ,俄美关系迅速升温 ,其原因是俄美都有共同的利益需求。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 ,尤其是伊拉克危机的爆发和伊拉克战争的打响 ,俄美关系再度面临严峻考验。事实证明 ,俄美关系仍存在巨大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是由其矛盾的症结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旧之争"是作为新诗诗学起点的胡适白话诗学最初引发的反响。以"白话作诗"取代"文言作诗",首先遇到的是"白话"的合法性以及"文言"的生命力的争论,旧诗渊源深厚的审美成规、惯例又必然导致新旧文体学范式的冲突。这些在胡适诗学接受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早期的"文白之争"、20年代京沪以胡怀琛为中心、东北以《盛京时报》为中心关于新诗押韵的论争,以及在论争之外的一些积极的回应和反对的声浪。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对的声浪不再是基于旧诗的立场,而是新诗诗美诉求中对传统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当代俄罗斯社会转型中面临着国际化与民族化、继承与变革、统一与民主等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不可避免地折射于教育领域中.俄罗斯中学经济教育为了有效地整合这些矛盾,既引进西方经济教育经验又结合自身国情,既继承教育为国家服务的传统又注重教育变革中的人文化趋势,既追求统一教育空闻又考虑教育的民主化趋势.这些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唐后期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度膨胀,大大地压制了以宰相为首的士人朝官团,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遂引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即以宰相为首的南衙朝官与以枢密使、神策中尉等为代表的北司宦官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在宦官专权的彤势下枢密使的权势与地位发展到极至。身为宦官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枢密使是作为非宦官身份的外朝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但事实上,由于枢密使在政治中枢的特殊地住使其成为许多外朝官员巴结的对象,同时枢密使与宦官集团的另一权贵——神策中尉之间又时时有权力之争,这就使南衙北司之争复杂化,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9·11事件”为契机 ,俄美关系一改从前的分歧严重、矛盾重重的局面 ,步入关系亲密的所谓“蜜月”时期 ,俄美交好成为当前国际局势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9·11事件”之后 ,尽管俄美发展关系具有很多有利条件 ,但是根本改善两国关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两国成为真正盟友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内 ,两国关系的这种“既不是敌人 ,也不是伙伴”、“既有斗争 ,又有合作”以及“相互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要方面”的基本框架仍将保持下去。  相似文献   

17.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中俄关系是中国能否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变量。本文从中俄两国经济层面、国家安全层面、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合作层面分析入手,认为如能处理好中俄关系中的干扰因素,中俄关系将成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9.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最后以日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1922年8-11月,李大钊、白坚武、胡适、蔡元培等借助吴佩孚的支持,恢复了民国初期首届国会,推出了以王宠惠为首的"好人政府"和系列改革措施,这是李大钊等组建民主联合阵线的初次尝试,对废止恶法、保护工会运动和中俄复交都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是中国民主进程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