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凯歌 《新闻世界》2008,(6):55-55
第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 这句话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口。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么懒惰也是一种习惯。人出生的时候.除了脾气会因为天性而有所不同.其他的东西基本都是后天形成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目积月累养成的习惯。我们有的人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很坏的习惯。  相似文献   

2.
谢飞 《声屏世界》2004,(4):58-59
电视在当今俄罗斯媒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成为了俄罗斯民众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看电视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的编辑生涯里,早已习惯了记者们的远行,只是这一次王岩走得太远,再也不会归来了.我们的心碎、我们的眼泪、我们的幻想都无法唤回这个年轻优秀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刘威 《大观周刊》2012,(15):144-144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作为幼儿园老师应重视幼儿期对孩子进行的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魅力,使其成为已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的心中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底!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影响人一生幸福的重大因素,想要有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习惯,也就是所谓的惯性。对此,美国科学家查尔斯·都希格在其《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作了生动的诠释。这本书被誉为风行全球的"习惯改造指南",一本彻底改变你事业和生活的书。书中提到,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作出的选择,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却仍继续、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形成后,我  相似文献   

6.
粉红腔调 70多年前,爱尔兰诗人叶芝写下诗句:“一是变了,彻底地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我不知道那些骨瘦如柴的女人算不算一种可怕的美,我不知道一个女人为了减肥把自己饿到昏厥算不算是一种可怕的美。如果是,那么从今天起,我们需要从那些“可怕的美”中苏醒过来——虽然追逐美丽是女人的天性,但我们要美丽,更要健康,我们要让自己瘦并快乐着!  相似文献   

7.
浅谈数字付费频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盛彧 《新闻传播》2009,(9):20-20
有线电视数字化,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变革,一种收视习惯的变革,更是一种消费方式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各地广电有线摇身一变从传输者成为了数字电视运营商,而老百姓们则在不知不觉中从单纯的观众变成电视产品的消费者。无论是运营,还是消费,数字付费频道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佚名 《出版参考》2014,(9):34-34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组成。  相似文献   

9.
"很久很久以前"的讲述传统,既是经典叙事模式的传承,也是动画电影特定时空关系的揭示,通过这样一种时空关系,自然理念得以体现。自然理念是西方传统叙事中所传递的顺应自然、追求天性、回归心灵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它体现了当代西方动画创作对优秀叙事传统的坚守。大多数故事中,自然理念表现为对自然秩序和人的尊严的坚守,而自然理念的真意则是解放人的天性,实现心灵的回归。假如从自然理念的角度去理解,那么,所谓动画中的成人趣味,正是成人被压抑的童年心理及其念头的释放与展现。它解释了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何以能够获得儿童和成人共同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11.
真是没想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概念,因为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突然就成了问题。所谓"城市记忆",显而易见,是一种很文学的比喻,脱胎于一种被称之为"拟人"的修辞格。如果其中的核心词汇"记忆",不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档案界率先频繁使用,诸如"城市记忆"这样颇具想象力的衍生字眼,估计不会同我们结缘。怎么可以呢?档案就是档案,用我们的习惯说法,它是用以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的。这个历史是谁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呀,怎么能变成像人一样的记忆呢?立场有没有问题啊?太不严肃嘛!风马牛不相及嘛!  相似文献   

12.
凡是承载和传播科学成果、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著作都可以称为科学著作,凡是科学著作都必须首先具有科学的真实性,而优秀的科学著作,在具有科学真实性的同时,还常常具有程度不同、形式不同的审美特性.人们习惯于从科学真实性的角度判断科学著作的价值,但是,如果我们忽视科学著作的美学价值,那我们就忽视了人类文明的一笔宝贵财富,忽视了许多伟大心灵的智慧与哲思,忽视了一种独特而强烈的审美历程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3.
新闻编辑中的艺术美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非寒 《今传媒》2011,(6):143-144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创造美、热爱美的天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任何事物上都体现着;我们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我们的审美心理无一不得到升华。新闻活动也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审美创造活动,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大都也是通过新闻作品来进行展现的。而作为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美学,应研究新闻编辑中的美学,从而建构新闻编辑中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匡文波  高岩 《网络传播》2006,(12):82-83
“‘讲故事’是新闻的本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传授给读者一个可操作的、从采访到构思文章的‘系统’,它用一种全新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告诉读者如何把真实的故事变成优秀的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周刊》2008,(8):I0020
“做社会公益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我们已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和实际行动,这更像一场健康长跑,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最终会有益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德荫这样总结了安利近年来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相似文献   

16.
传媒小语     
非常遗憾,的确有这样一种记者,他们是某一事件的见证者,却对事件漠不关心,他们说“:所有这些都没有什么新鲜的……”,对待新闻事业的这种态度是有害的,因为对事物的麻木不仁会变成习惯,到那时候就糟糕了。对待任何一个事件永远应当像对待一个新的、前所未见的事件一样。这样,新  相似文献   

17.
谭发权 《大观周刊》2012,(21):203-203
迈克·默多克说:“人不能决定命运。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君子博学而目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是很重要和必要的。让反思习惯成为一种性格.  相似文献   

18.
摒弃浮躁     
无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快捷而让人忙碌的年代,当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社会发展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起袭来的时候,人们发现,不知不觉间,周围许多人已经变成了“粗线条”的人。“没有时间”抑或“没有精力”,这是事实也是借口。于是,面对案头厚厚的报纸,人们习惯只浏览标题;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通常的做法是扫一眼目录。渐渐地,在这样一个浅表层面上了解资讯便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被默认的正常现象。浮躁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通病。  相似文献   

19.
张靖 《大观周刊》2012,(26):155-155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教育家和名人都强调自幼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杰出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那是最美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时代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奥妙无穷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累。”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无论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良好的品德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丰富的单纯     
《海南档案》2006,(3):F0003-F0003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涵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