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诗经)两首》中的《氓》诗里的句子,课文对‘复关”的注释是:“复关,卫国地名。指‘氓’所居之地。”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二册《(诗经)两首》之一《氓》中有“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句,课本解释“载”为“动词词头,无义”。而翻译“载笑载言”为“一面笑来一面讲”。这会让学生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3.
谈《氓》——善阁读《诗》记(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是迁来之民。复关之关应解成城门或寨门,而不应是人名或具体地名。三岁之三应是虚指,是多年之意。《氓》诗写了氓的思想变化,这在《诗经》中是比较少见的。  相似文献   

4.
《诗·卫风·氓》:“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这里的“垝垣”是怎样的“垣”呢?我们来看看汉代学者的解释。毛亨《诗故训传》云:“垝,毁也。复关,君子所近也。”  相似文献   

5.
在《诗·卫风·氓》中,“复关”一词出现了三次,很引人注目,可是自汉以来,纷无定解。目前较通行的解释是:“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用来指称那个男子。”这种解释,基本上是沿袭汉代经师的。然而,若对全诗作一仔细的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解释并不确切。高亨先生在《诗经今注》中把“复关”解作“返回的车子”,我们认为甚有道理。首先,从诗中的女主人公“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情况看,先是“不见复关”,后  相似文献   

6.
出于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笔者不揣冒昧,对《氓》中“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的旧注提出异议,以求大方之家指教。《氓》共分六章,每章十行,前两章是这样来回忆氓从求婚直至迎娶的经过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卫风·氓》选在中师《文选和写作》的第五册。编者对诗中“复关”一词作注道:“复关,地名,那个男子住的地方,这里作为那个男子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正确的。《文史知识》八四年第二期所载罗春初同志《说“复关”》一文也提出了同样的非议。他认为:如果解释“复关”为男子所居之地,那么女子“泣涕涟涟”、“载笑载言”就显得不合情理了。理由是:“不见复关”、“既见复关”都是在“乘彼(土危)垣”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土危)垣”和“复关”之间的距离不变,怎么一会儿“不见”,一会儿“既见”呢?怎么一看到“复关”就一个人“载笑载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对《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句的解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这种解释反映的是一种以物易物的较为低级的贸易形式。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布,币。贸,买也”,这种解释则反映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货币贸易形式。那么,究竟何种解释更为合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来考证一下本诗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了。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氓》创作时期为春秋早期。那么此时是否有“布”这种货币形式呢?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布”就已是一种货币形式了(《周礼·天官·外府》中的“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即为此证),到了…  相似文献   

9.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10.
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对某些词义的理解凡有新悟不同于往哲今贤者,辄相约切磋。达成共识,乃记存之。虽为管窥锥指之见,意或有小助于对原著的理解。兹摘录部分笔记,缀为是编,谨提请方家指正!一、《诗·卫风·氓》:“乘彼垝坦,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11.
诗中的声音能调动起读者的各种感觉,用鲜明的、活生生的形象去感化读者。 《论语》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是灵动的语言,诗中的声音会创设出活灵活现的形象。让读者兴奋起来,置身于其中,为之悲,为之乐,为之迷恋不已!《诗经·卫风·氓》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相似文献   

12.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13.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卫风·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14.
我读《氓》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两句话。一句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15.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16.
“风”、“雅”、“颂”三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全国的民间歌谣。C.《诗经》全都是四言诗,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D.《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艺术方法,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五、阅读《氓》完成题目。1.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是古代没有正式职业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游民。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我谋”,是宾语提前,即“谋我”,为动我的脑筋,打我的主意的意思,这里透露出这个女子特别激动的心情。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  相似文献   

17.
方超群 《学语文》2013,(6):48-50
现在一般把《氓》看作是一首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有不少,如《邶风·谷风》、《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蕹》等等。但就知名度而言,《氓》的名声最大,是《诗经》选本必选之篇目。这首诗甚至被人誉为“《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氓》与其他弃妇诗之间有何不同,何以《氓》被后人如此广泛的接受?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看看前贤是怎么解读《氓》的。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19.
《卫风·氓》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全诗以弃妇的口吻讲述一个“负心汉变心抛妻”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谴责和斩断旧情的决绝之心.对诗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几句的理解,历来充满争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语教材第三册对《诗经·卫风·氓》中的两句诗“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这样解释翻译的:“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对于“靡”,则注释为“无,没有”,是一个否定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看到,涛句只有“靡”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