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把公司创业投资(CVC)的相关三方(老牌企业、CVC项目、CVC投资的创业企业)纳入整体框架,聚焦于研究CVC投资组合公司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卷入强度和CVC项目治理结构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基于沪深主板62家上市企业2000—2011年期间进行的471次CVC投资活动所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CVC投资组合公司数量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而不是倒U型关系,老牌企业的吸收能力、卷入强度对两者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同样的CVC投资组合公司数量,吸收能力越高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越高;在低卷入强度下,CVC投资组合公司数量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甚至被反转为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以国内新兴的"PE+上市公司"公司创业投资(CVC)模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VC项目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风险投资声誉、行业不确定性和投资企业参与程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检验了在不同的CVC项目目标下CVC项目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以独特的有风险投资参与的CVC项目投资数据为研究样本,本文研究发现:CVC项目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结合声誉理论,风险投资声誉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行业不确定性的增加会提高投资企业利用CVC活动进行组织间学习的积极效用.投资企业在CVC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越深入,越有利于促进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在不同CVC项目目标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供应商网络的技术异质性为企业的知识获取提供了可能性。在供应商网络的情境下探讨以下2个问题:(1)技术异质性与企业知识获取的关系如何?(2)技术异质性与知识获取间的关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研究供应商网络技术异质性对企业知识获取的影响,并选取供应商网络密度、关系强度和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构建概念模型。基于202家中国制造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技术异质性会促进知识获取;第二,关系强度与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异质性与知识获取的关系,网络密度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本文将企业探索性创新活动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吸纳、知识转化和知识创造)与企业间知识关系特征相匹配,以企业合作关系对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相似性、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强度、企业内合作网络聚合度和网络距离以及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将其分别对应于创新活动过程的四个阶段,进而考察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知识相似性对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关系强度、网络聚合度和网络距离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以2005—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准极大似然泊松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相似性与企业探索性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随着关系强度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变陡峭;随着网络聚合度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变得平坦;随着网络距离的增加,知识相似性与探索性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型关系未发生显著变化。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企业通过合作伙伴异质性知识的获取以及内部合作网络结构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探索性创新能力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5.
根据所构建的"关系强度—成员能力—知识治理"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的影响;其次,从外部与内部两种视角入手,构建双中介模型,考察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此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从两种路径剖析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知识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系强度对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均存在正向影响;联盟能力和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强度影响联盟企业正式和非正式知识治理过程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成员能力的双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6.
蒋天颖  孙伟 《情报杂志》2012,(10):201-207
构建了关系嵌入强度、知识吸收能力和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扩散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关系嵌入强度和知识吸收能力正向影响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关系嵌入强度正向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潜在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嵌入强度和技术创新扩散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实现知识吸收能力在关系嵌入强度和技术创新扩散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还表明,对微型企业和初创期企业而言,关系嵌入强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扩散不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165家新创企业的调研数据为依据,探索创业者的先前知识对创业绩效的作用,检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创业者先前产品/技术知识和顾客/市场知识均与创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与创业绩效正相关;创业学习调节了产品/技术知识、顾客/市场知识与创业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化背景下,结合知识管理理论和核心技术能力理论,构建了企业内部知识对核心技术能力影响及企业内部、外部以及制度层面边界条件的理论模型。以中国2010-2019年129家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为样本,构造了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企业内部知识与核心技术能力呈正“U”型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数字化转型程度、吸收能力和政府补助对两者“U”型关系的调节作用,数字化转型程度起正向调节作用,吸收能力起负向调节作用,政府补助的作用没能得到稳健的结果。研究对企业知识管理和核心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层面的分析,并基于数字化和中美贸易摩擦现实状况,探讨了中国企业提升核心技术能力的现实条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和政策建议,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文章研究了知识获取策略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战略联盟强度、内部研发强度均与新产品开发绩效有相关关系;并购强度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战略联盟强度、内部研发强度、并购强度与吸收能力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表明了吸收能力对知识获取策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54家中国电子信息企业2001年至2011年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而技术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间呈倒U型关系。同时,企业吸收能力对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江峰  任浩  郝斌 《科研管理》2016,37(8):8-17
尽管近期大量学者验证了外部知识异质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曲线效应,但却没有能够厘清这一效应的内生性机制及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基于知识重构和吸收能力的视角,通过采集和分析来自江苏、浙江和上海的261个创新型样本企业问卷数据,识别外部知识异质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倒U型曲线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外部知识异质度通过促进知识重构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却通过弱化吸收能力反向影响创新绩效;这两种效果相反的中介机制导致外部知识异质度与创新绩效之间产生了倒U型曲线关系。这一发现揭示了企业外部知识异质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发展了主流文献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经典国际RD溢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11年的数据,回归分析企业国际化行为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关系并考察企业层面的资源和制度因素以及区域"情境特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二者呈倒U型关系;企业人力资源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正向调节国际化的逆向溢出;而不同区域的企业制度因素(政府/外资参与)的调节效果有所差异:未考虑区域制度因素时,政府参与正向调节国际化的技术逆向溢出,外资参与不显著;考虑区域制度因素后,外资参与变得正向显著,而政府参与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海外研发投资已经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后发跨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中国2009-2014年八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的负二项回归模型,从海外研发组合结构两个维度(广度和强度)检验对母公司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海外研发广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海外研发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另外,还发现企业的吸收能力和海外投资经验在海外研发广度、强度与母公司创新绩效之间的起着积极的调节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海外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刚  白影波  许德惠 《科研管理》2014,35(2):94-103
探讨客户参与、吸收能力及新产品上市速度之间的关系,揭示客户参与通过吸收能力影响新产品上市速度的作用机理。基于来自177个中国制造企业的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分析客户参与、吸收能力及新产品上市速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客户参与对企业的吸收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的提高对加快新产品的上市速度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客户的参与也可以加速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客户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对新产品上市速度的影响通过企业的吸收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其中吸收能力作为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管理相关理论,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创新绩效概念模型。该模型涵盖了个人与组织两个层面。在个人层面,模型描述了创新意愿同创新绩效的正向关系,揭示了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和知识扩散路径的中介作用;在组织层面,模型阐释了创新氛围的调节作用。随后,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层线性分析,验证了依据概念模型提出的假设。研究还发现,在吸收能力的不同阶段,知识扩散路径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存有差异。因此,对知识扩散路径的选择要同员工的知识吸收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邹波  张巍  王晨 《科研管理》2019,40(1):32-41
吸收能力是如何从个体层次上升到组织层次的,一直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与既往研究采取相对静态的解释视角不同,本研究基于个体间互动的视角,提出个体间知识共享是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中介变量,通过运用275家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本研究部分证实了这一假设。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知识交流平台和组织共同愿景正向影响个体间知识共享绩效,组织决策集中化程度负向影响组织吸收能力。本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由个体吸收能力向组织吸收能力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结论对于指导企业提升吸收能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际化已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实现创新追赶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利用2014-2016年87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数据,针对企业多种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突破传统资源观和学习观,验证企业吸收能力在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及研发投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国际化行为显著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其中海外人才促进效果最强,海外出口次之,海外研发最弱。2.企业吸收能力在部分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间存在中介作用。3.研发投入在不同国际化行为与吸收能力间均存在调节作用,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8.
Innovation occurs when knowledge about unmet customer needs intersects with knowledge about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Both knowledge types are often located outside the firm and need to be absorbed in order for innovation to occur. While there has been extensive research into absorptive capacity for solution knowledge, a necessary complement ? absorptive capacity for new customer needs ? has been neglected. In an individual-level study of 864 employees from a home appliance firm, we show that need absorptive capacity i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distinct from solu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hat both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mployee innovativeness. Interestingly, we find asymmetric extra-domain effects: prior solution knowledg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need absorptive capacity (cross-pollination effect), while prior need knowledge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olution absorptive capacity (attenuation effect). We contrast the cognitive underpinnings of the two absorptive capacity types, contributing to emerging scholarly thinking on the domain-specificity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absorp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19.
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探讨企业闲置知识资源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假说。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闲置知识促进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