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院政教系哲学教研组,最近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工作,举行了几次有关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邀请了院系部分领导同志和本系师生参加。在几次讨论中,同志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阶级消灭、我国当前阶级状况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问题,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可  相似文献   

2.
自由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自由概念,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其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即自由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其二,自由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提高,这是马克思自由概念的现实性维度;其三,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待自由,每个人的自由与一切人自由的关系是马克思关注的重点。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批判性,批判了资产阶级法律意义上的自由,遮蔽了背后的“社会关系”,从而在~个制高点上探索自由,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路遥 《文教资料》2009,(28):122-124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和谐、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三位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自由、和谐是“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属性。“自由人联合体”是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渐迈向“自由人联合体”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著作中,几乎都涉及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问题。他之所以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是当时思想理论战线上捍卫历史唯物主义斗争的需要。普列汉诺夫是在同俄国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合法马克思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的斗争中,来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与自由关系学说的。俄国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的始祖之—拉夫罗夫认为,人是自由的,历史是主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20,(2):33-41
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是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支撑理论,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的科学阐释直接关涉无产阶级革命历史的理论必然性和实践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理论相对应的,是彻底的革命实践,而只有科学、全面、完整地阐释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才能现实地架起无产阶级运动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真正飞跃。但是,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两大发现基础上,精确诊断了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和革命的实践必然性之后所产生的。所以,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暴力与自由关系思想所根植的思想史渊源,既是对无产阶级运动科学指导理论召唤的回应以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一切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性重建,更是对西方思想政治传统的超越,具有十分深刻且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色,是我们亟须系统研究梳理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认为:在 2 0世纪上半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从接受唯物史观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进入社会主义五十年来,随着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新中国建立后,唯物史观的发展者一是革命实践与理论创造相统一的非专业的哲学家,二是以哲学为职业的学者,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解决;面向新世纪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应把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直面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挑战,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家;我们要继续坚持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实现社会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社会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自由的渴望。马克思从博士论文开始,吸收古希腊、罗马的自由观念,结合欧洲近代哲学的精华,将自由从理论深入现实,通过一系列著作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自由观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又赋予马克思自由观新的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史上,关于自由问题曾有一个迷人的误区:夸大个人自由。为了解决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又不得不把自由界定于精神领域,到头来,他们实际上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由,不能把自由给予人。 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自由必须要以秩序作为其客观环境。秩序是自由本身的应有之义,是自由的内在要求。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社会主义法制在维护秩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才能从制度上保证一个社会长治久安。 改革是社会主义秩序的自我改造与自我完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自由,但必须有秩序地进行。要使改革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克服命令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它们都是对社会秩序的否定。克服命令主义,建立严格的法制,无政府主义就难以滋生,改革也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自由观.指出萨特的自由观对反对法西斯、揭露资本主义的丑恶现象有一定的意义,但从本质上来看,它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学术研讨会日前在福州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科学发展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崇富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社会形态观分别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定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正是因为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这“两大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自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全人类的自由,而不是西方资产阶级所主张的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少数人的自由。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内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高体现。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是中国的希望,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于如何理解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一体化哲学;有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一体化哲学;有人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一体化哲学等。从讨论中不难发现,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从1957年到1962年,学术界曾有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看法是针锋相对的,倾向性也比较明确。为了教学参考和提供批判材料,现简略地介绍如下: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问题的讨论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而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哲学—部分的看法,是既歪曲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解读理论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编译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等单位的20余位哲学界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地位和当代性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和解读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发展等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中的各种意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主体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是什么?其本质结构又是什么?它与社会开放是什么关系?有必要深入探索. 一、主体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结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内核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看到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地位,无疑的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召开的全国“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现实”理论问题讨论会于今年五月六日至十三日在安徽省屯溪市召开。这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与改革;历史唯物主义与新技术革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价值"表现的是客体满足主体求要的一种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要围绕在国家、社会、个人的三个层面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对人的需求关系的体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布哈林平衡论的哲学思想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它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理论一直受到批判。这是不公正的。尽管布哈林的平衡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其总体上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布哈林的平衡论基本上是正确的。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发展,布哈林的平衡论,尤其是平衡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会有更大的生命力,会发出更大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哲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意见尚未统一。有代表性的几种意见是:一、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物质生产;三、物质生活条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从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同志所撰写的论文来看,大都引马克思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话作为理论依据。可见,对马克思的论述的不同理解是产生意见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的论述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马克思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