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广泛地使用网络,在网络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心态呈现价值多样化、虚拟与现实的轮换、思维浅薄化倾向的新特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完善基本组织形态,使学生网络群体组织建构务实化、立体化;辨析学生多样需求,使网上教育引导更具渗透性、实效性;尊重学生主体,使学生增强网络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2.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认知途径、体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媒介化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控网”和“用网”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与网络媒介充分融合,实现“生活在网中”的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明晰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概念内涵基础上,探析“群体同质化导致群体盲从——信息选择性导致群体偏执——集体无意识导致群体非理性”的生成基础,从非理性化的品质引燃网络群体极化、无序化的网络政治参与持续加剧网络群体极化、群体认同掀起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最高潮三个方面研究其生成机理,进而提出网络舆论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引导策略:提升网络文化自觉,勇于承担新时代网络责任;弘扬文化主旋律,承担构造优秀网络文化空间主体责任;建设校园新媒体社交空间网络规章,培育大学生网民相符行为;强化媒介间的有效合作,打造网络社交新媒体联动合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同时网络化中那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化也可能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网络化的负面影响,要切实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实施以“网”治“网”战略;主动出击战略;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我们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建构适宜的教学环境是成功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国情与我校远程教育实践,本文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建构应坚持“四网”结合。 “四网”结合,就是综合运用我国卫星电视网、计算机网、电信网(简称“三大网络”)和面授辅导管理服务网络等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与资源,集成“三大网络”远程传播、远程实时与非实时交流优势和面授辅导网络师生面接交流的优势。以此来实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构远程教育教学环境为什么要坚持“四网”结合? 首先,建构“…  相似文献   

7.
张颖辉 《河南教育》2022,(S1):78-79
引言:正确认识和学习党的历史对青年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社交活动和信息交互使得“圈层化”趋势日益凸显。圈层文化在情感和行为层面对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现实挑战。是什么——“圈层化”是什么?“圈层化”即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在特定圈层中进行社交活动与信息交互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  相似文献   

9.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饭圈”是网络空间生态的指向标,是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聚集地。近些年,“饭圈”乱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加强“饭圈”生态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网络空间“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朋辈群体“主力军”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道德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使不同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制度特征、宗教文化等因素在虚拟网络中交织碰撞,在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不乏各种虚假信息。本文认为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挑战,一是淡化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阻碍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基于这种认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意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的价值引领作用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文化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的突出表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化。与此同时 ,网络道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是主要的网络群体 ,又是特殊的网络群体。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更为人们所关注和忧虑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一、净化网络环境是加强“网德”教育的基础“网德”教育是针对“网德”失落而言的。弄清“网德”失落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加强“网德”教育的前提。一般而言 ,“网德”失落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从“封闭”到“开放”——信息社会中学校组织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循着现象描述、问题呈现、策略建构的分析逻辑,围绕着学校组织的四个要素,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首先,学校组织的社会结构会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呈现出网络无序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对应,建构了科层原则与网络原则并举的变革策略;其次,学校组织目标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呈现出坚守单一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对应,建构了多元取向的变革策略;再次,学校组织的人际交往越来越趋于交互化,呈现出遭遇虚无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对应,建构了“合和”的变革策略;最后,学校组织的管理技术越来越趋于思想化,呈现出信息资本不足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对应,建构了“软硬兼施”的变革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网红”现象中存在着一种以消费主义为价值内核的“泛娱乐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主要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隐含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情势。“大学生网红”现象中的“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具有双重破坏力:一方面是以“消费主义幻象”破坏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以“意见领袖的梦想”破坏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关切“网红”主体利益诉求,建构价值观防御体系是抵制“大学生网红”现象中“泛娱乐化”倾向对高校意识形态隐蔽性冲击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进路。  相似文献   

14.
“信息茧房”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运算的必然产物。它让大学生接收信息的范围变得窄化和极化,使大学生的思维面临同质化和退化的风险,容易被西方意识形态所诱导。这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引导权和主导权带来很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必须解决“信息茧房”衍生的时间博弈、流量吸引、泛娱乐化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需要守正创新:树立全员合力新理念,培养有责任担当意识的网络精神领袖;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网络话语能力;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教育手段;力争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和引导权。以此破除“信息茧房”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已置身于网络信息环境之中,由于深受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方面,奉行“技术至上”主义;在人生观方面,“个性”主义膨胀,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习惯于无信任的生活状态;在价值观和道德现方面,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导向多元化。这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建构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系统工程。其一,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领导体制;其二,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体系;其三,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其四,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其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是一种新型大学生组织。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绿色上网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唱响网上主旋律的现实需要。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在于要提高群体对网上信息的鉴别力,增强网络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努力构建起教育的职责分工、信息反馈和科学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经过对学术语言符号裹嵌的话语规则的解构,普常化的“内卷”是指一种倦怠、无奈的学习心理以及由此而来的低水平徘徊的学习状态,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然而,其隐匿的问题逻辑是:群体合谋建构的话语是否真实反映大学生学业“内卷”的现实状态。基于现象检视,“内卷”利用技术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实现了话语内涵的多次更迭,并在群体现实体悟的实在基础上,因应网络互动的高频延展(利益群体的广泛共鸣)、信息干扰的催化煽动(资本裹挟的焦虑贩卖)、期望落空的异化后果(艰难突围的固化效应),导致其湮没于“后舆情时代”滋生的“概念丛林”中,呈现“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的泛化模态,并加剧焦虑情绪的泛滥。由此,复归理性的可能路向为:在高校树人上,强调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在个体慎独上,注重从“外源倒逼”走向“自我和解”;在舆论治理上,主张以“正和思维”取代“零和思维”。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焦虑"作为大学生与网络接触产生的负面情绪,正在学生群体中蔓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逐渐呈现出矛盾化、冲突性、干扰性和障碍化的新特征。网络信息焦虑的形成有着特定的信息技术、个体主客观因素、主体行为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原因,我们要从构建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合理利用网络信息、促进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一、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的革新为“圈层”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场域和条件,在媒体和大数据的推动作用下,大学生对网络圈层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明析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及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应对策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