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所谓的环境教育是需要学校、社区、家庭,或者说是需要市民、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协作,并从幼儿期开始到高龄期持之以恒地对群众进行教育,否则很难期待能出成果。还需要利用各种机会唤起大家对环境的关心,并推动大家积极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中来。环境教育的基本是对自然丰富的感受力和对人类自身的爱。但是光靠读书是培养不了对自然的感受力的。只有走到大自然中去,意识到大自然的美;理解了自然创造了生命,感觉到自然的不可思议的时候,才能开始做到真正地去关心自然,真正地想要去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
环境与艺术设计——环境心理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家民 《中国科技信息》2005,(11):165-165,191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是随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日益迫切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各种自然、人工环境加以组织、改造、利用,使之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并具有更高审美价值的一门新学科。纵观从达·芬奇、黑格尔到众多的当代美学家,在他们的艺术分类说中从未提到过“环境艺术”,只是在人类向厄运、危机挑战,意识到环境生态化、智能化与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的今天,我们才有可能以不同于过去的立足点和视野去深刻地认识什么是环境艺术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网络环境和技术给大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出发,就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如网络对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对教育的方法、模式和环境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这对大学教育更好地利用网络环境和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可持续发展与ISO14000系列标准 进入9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进一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人类开始能真正地把自己当做自然界的一部分,来思考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是人类关注环境的一次里程碑性会议,这次会议奠定了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过去仅仅追求一定的空间作为栖息之地的要求,发展到了创造适宜于人们生理、行为、心理及社会等需要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提高整体居住水平,不仅体现在室内现代化,室外同样要现代化。居住水平不能只理解为人均居住面积,居住外环境是居民整体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住宅内部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是居民进行日常室外活动和锻炼、相互交往、接触自然、保持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场所。只有使人居住外环境的质量水平跟上人均居住面积水平,才能真正达到居住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确实令人担忧。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进程时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化代价巨大。一些城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从居住区对环境的解析、游步道的设计、地形的塑造、场地的设置、水的营造以及建筑与植 物的配置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力图为市民营造一个真正具有自然、质朴的活动空间,使自然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基质融入到居住区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7.
纪丽华  曹英萍 《知识窗》2010,(3X):60-61
<正>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日趋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问题,并且正逐渐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究其原因,有一定的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我们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从居住区对环境的解析、游步道的设计、地形的塑造、场地的设置、水的营造以及建筑与植物的配置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力图为市民营造一个真正具有自然、质朴的活动空间,使自然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基质融入到居住区景观中去。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在水电资源的开发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手段,单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还要使人人都自觉地树立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水电资源真正发挥其作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刘勤 《科教文汇》2007,(2):119-119
学习有用的地理应到大自然中去学,到现实生活环境中去学,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内进行的,自然人与环境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相似文献   

11.
魏轶兵 《科教文汇》2012,(27):97-98
随着近年来我国随班就读事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为了使这类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必须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这是开展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孤独症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支持,学校应怎样开展这项工作,逐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对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教育环境支持的功能、工作重点等一些基本性问题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荣 《科教文汇》2014,(21):16-17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新疆地处我国的边疆,疆内少数民族众多,不管是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比内地地区复杂得多。因此也决定了新疆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问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加剧贫困,争夺生存资源并最终诉诸武力,可能促发国际冲突、影响地区和平,乃至人类安全。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环境安全的社会。政府应当将环境安全上升为国家意志,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世界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特别需要我们重视对创新环境的认识.创新环境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对创新的影响是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特征产生作用的.优化创新环境的前提要以系统论为出发点,认识其复杂性.制约中国创新活动和人才成长的常常不是单一环境分别的力量,而是多个环境因素通过合力共同制约和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与教育环境、市场经济与企业环境以及社会与政府环境的合力制约是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及环境保护行为的现状.方法:自编调查问卷,于2011年5~6月对荆门市50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得分为21~75(59.98±9.83)分;环境保护行为19~75(44.20±9.76)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荆门市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知识认知度相对较高,环境保护行为较差,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居民环境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16.
张骏  古风  卢凤萍 《资源科学》2011,33(3):556-563
人居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资源系统观的具体体现。基于人居环境资源视角研究城市旅游吸引力,是保持和发展城市"人居环境"优势,并将其转换为现实旅游竞争力,从而彰显城市特色,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展资源开发视野,开展相关研究的新角度。优秀的人居环境应坚守以人为本、天人和谐的理念,彰显出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对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心向,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从这一角度出发,城市旅游的开展也应该以人为本,进行整体论上的思考。通过量化研究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人与人的和谐程度、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不仅是人居环境资源水平的体现,与城市旅游的吸引力也呈显著性正相关,因此可从自然环境治理、民众教育以及目的地社会建设的维度入手,利用人居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城市旅游吸引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7.
王宏武 《科教文汇》2013,(10):17-17,1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单单只是学校环境,还包括社会的大环境和家庭的小环境。随着社会和网络的不断开放,在各个环境的影响下,现在高校里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部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部分行为甚至抹黑了大学生群体,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呈现着下滑的趋势,令人担忧。因此,构建和优化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期间能够给学生起到激励性、引导性、约束性和提升性等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进  杨勇 《情报科学》2001,19(11):1146-1148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瑜 《科教文汇》2012,(7):26-27
本报告介绍合肥市民办高校育人环境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合肥市几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探讨民办高校育人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良好校园环境和和谐周边环境的对策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的兴起犹如一把"双刃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造成了诸多的影响。本文就试图从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状况出发,分析网络舆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造成的深刻影响,探讨在网络舆论条件下如何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