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于1995年第三期曾陆续刊载了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书房记注》,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三十日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所记时间很短,但为南书房设置 之初的重要记录。现予补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 十七日 上命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支正四品俸臣张英、内阁撰文中书支正六品俸臣高士奇于南书房侍从。 辰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谕日:“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 朱笔将“畅”删去,于“晓”前加“略”字──编者注> 。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南书房是清朝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的侍值之所.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命儒臣人值南书房,自此南书房设立.南书房作为一个内廷的非正式机构,但却具有相应的文化职能和政治职能.在清前期,尤其是康熙朝,南书房在清朝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有关南书房的研究,逐步为学者所重视,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争议和不足.关于南书房最后存在的时间,学界存在多种观点,本人不揣浅陋,对此问题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驿站设立时间康熙元年(1662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为镇守宁古塔将军,至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移住吉林,吉林与盛京及京师的联系倍加频繁,因此驿站的作用十分重要。但由于驿站“设立年分档案已失”,吉林至盛京驿站具体设置时间已无从查考。目前发现的记载这条驿路的最早文献为《宁古塔纪略》。该文为清代吴南荣(即吴板臣)所撰。顺治十四年吴南荣之父江南名士吴兆骞在“南闱科场案”中衔冤下狱,于顺治十五年判遣宁古塔,康熙二十  相似文献   

4.
康熙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三年的南书房记注为馆藏宫中档案,亦为南书房记注中较为完整的部分,这里续发康熙十九年南书房记注,以飨读者。——编选者 王澈  相似文献   

5.
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书房为清代内廷机构之一。原为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被选入乾清门内南书房当值,为南书房入值之始。入值者或与皇帝讲求学业,讨论政事,或秉承皇帝旨意拟写谕旨,故而,南书房成为内廷清要之地。 《南书房记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君臣对学术、政治、经济等多个侧面的讨论,于康熙帝为政治世之道多有涉及。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档案,现予发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刊1995年第三期登载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关注。这里续发康熙十八年《南书房记注》,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崔军伟 《档案》2011,(5):18-20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档案史料编纂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二十九年,基于从文化上构建新王朝政治谱系的目的,清圣祖谕令臣僚议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开辟了清代国家主持编纂纪传体国史之先河。“三朝国史”纂修设立了纂修机构和人员,确定了史料编纂体例;拟定了纂修方法,并且终康熙一朝,纂修不辍,从组织、实践上为清代中期国史纂修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9.
"南书房"是康熙时期具有较强政治色彩的一个重要机构,具有多重政治作用。本文对康熙时期"南书房"的政治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南书房原为清朝内廷乾清门内的皇帝读书之所,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南书房当直,始为清朝的一个非正式机构,直到清朝灭亡。入直者称为南书房行走,又称南书房翰林。学界对南书房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南书房记注》a等史料的发现,解决了南书房研究中的若干难题,推动了南书房研究的发展。近期,笔者发现了几部有关南书房的史料:一部是藏于上海图书馆的查慎行手稿本,一部为《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中陆宝忠所撰的《陆文慎公年  相似文献   

11.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鸥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人.康熙十八年己未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与修<明史>.后乞假归里,结曝书亭于池南,北研著书.  相似文献   

12.
<正>张令璜(1650—1734),清代山东东阿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都察院监察御史、顺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吏部侍郎等职,是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的名臣。在其任职顺天府府尹期间(升任大理寺卿、吏部侍郎后兼任),政绩颇为突出,其中大多是与朝廷政治密切相关。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雍正初年朝廷政治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3.
军机处的设立及变迁清代随明制不设宰相,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代前期的主要决策机构,号称国议,历顺治、康熙、雍正各朝。  相似文献   

14.
正南斋是南书房的别称,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设于紫禁城内乾清宫南庑西端,原为康熙帝读书之地,后逐渐演变成皇帝秘书机构的办公地。因为最近天听,所以日显清要。表面看南书房翰林只是皇帝的文学侍从,为皇帝侍讲侍读、征文考献、品鉴书画、记注宸音、草拟制诰,并奉旨编书、应制唱和,凭其文采学问,让君王事业形诸文字以垂不朽。但实际上,南书房行走每日入直禁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清代中国对琉球来华进贡贸易的税收情况1、进贡贸易船只免税过程清代初期,中国对外国贡船进出口所带货物是征税的。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康熙“七年(1668年)定,外国贡船所带货物,停其收税。……又定,贡船回国带去货物,免其收税”。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谕令“闽地海外贸易商船及进贡船只,一概收税”。据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十四日《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琉球国要求接回进贡官员事题本》中说:“[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准琉球国中]山王尚咨开:照得康熙二十[三年]乃属国  相似文献   

16.
清代熊赐履所著《经义斋集》是以康熙皇帝所题匾额而成书名,但“经义斋”题名是康熙皇帝何年所赐,资料记载不一,或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或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本文根据《经义斋集》正文所记内容,佐以清代实录等资料,考辨题名年代,厘清列传、碑传及年谱等疏漏及抄录之误.  相似文献   

17.
项旋 《历史档案》2018,(3):110-115
武英殿修书处是清代皇家刻书机构,专门负责内府典籍的刊印、校勘、装潢等事务。武英殿修书处的直接产物——殿本,不仅数量达数百种,而且代表了清代刻书工艺的最高水准,清人金埴评价康熙时期的殿本“在宋版之上”。①那么,武英殿修书处是何时成立的呢?对此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分别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十九年、康熙二十九年、雍正七年(1729年)的不同观点。对于同一机构的成立时间出现完全迥异的数种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文献记载的歧义和后世对文献的不同解读。本文拟在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最新发掘的档案,确证武英殿修书处成立于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否定了雍正七年铸给“武英殿修书处图记”等同于武英殿修书处正式成立的通常看法,而厘清该问题,可以对武英殿修书处有更为全面、可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词的颠倒     
相传清代皇帝康熙一次郊游,当走到一座古墓时,问一随行的翰林:“这墓前的石人是否只称石人呢?”其实他问的用意是想考试一下翰林学士们的杂学知识,不料这位翰林却把“翁仲”(石人)说成“仲翁”。翌日康熙写了一首诗,派人送到翰林院。诗曰:“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他有意把每句最后一词都弄颠倒。这位翰林虽早已故去,其遗风却尚存。读报中  相似文献   

19.
清代广州"十三行"档案选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州“十三行”设立于康熙时期。它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商行 ,具有半官半商性质 ,在清前期中西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 (175 7年 )以后 ,清政府关闭了沿海江、浙、闽三关 ,仅保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广州“十三行”便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进出口“贸易特区”。直到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订立 ,统揽中国外贸特权 80多年的广州“十三行”被废止。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内阁起居注、军机处上谕档、录副奏折及宫中朱批奏折 ,浓缩了“十三行”商馆的兴衰历程 ,可供研究清代中外贸易史参考。——编选者 覃波  相似文献   

20.
佟博 《北京档案》2015,(2):56-58
康熙二十三年(1684),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因私带抄书手入史局,被弹谪官。这一事件的深层原因在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通过对朱彝尊家书、文学作品及大量史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此次弹劾事件与清初南书房党争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