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台世界》2015,(Z4):66-67
<正>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然而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却显得尤为脆弱。天气灾害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灾害性气象档案建设工作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大量灾害性气象档案的收集、整理、提炼,可以获取珍贵的灾害情报,此举可以有效发现受灾地点、时间的规律性,从最大程度上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在总结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以后,可以有效地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天气预报节目从诞生之初就以服务公众为己任,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天气预报节目可用资源大大增加、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然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灾害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候问题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这也增加了天气预报节目肩负的使命。本期《聚焦》主题是《气象风云》,特别邀请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副总经理朱定真等科研人员撰写一组文章,分别从天气预报的公众服务影响、服务能力和资源、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报道技术、气象电视传媒中极端气候的标识等多视角进行介绍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大到防灾抗灾,小到穿衣防晒,天气变化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天气变化影响着市民生活方方面面,气象新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年越来越受媒体关注.所有的媒体都有气象报道,气象新闻已成新闻富矿,在这个背景下,气象报道如何从中挖出更多的财富值得思考.做好标题引关注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老话也说“题好一半文”.那么,如何做好标题呢?  相似文献   

4.
所谓灾害性天气新闻,是指已经造成气象灾害或可能造成气象灾害的天气及其相关的最新传播的信息。灾害性天气新闻电视直播,因其传播及时、覆盖面广、直观具体、形象真切,已不再是一般的信息,而具有以下功能: 一、观众知情功能 灾害性天气新闻电视直播节目的不可预见性是最大的看点。2001年7月,3号台风和4号台风肆虐广西时,广西电视台以及南宁电视台分别在广西防洪抗旱指挥部、南宁防洪抗旱指挥部以及南宁大坑口、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的不断增多,各类气象灾害和林火、矿难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造成损失越来越重,为提高气象保障在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效率,伴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的天基、空基、地基的综合观测手段越来越多,观测范围不断扩展,观测网格越来越小,时间间隔越来越精密,导致雷达、卫星云图、天气图等电子气象图像的存储量越来越多,气象图像电子档案的管理日益复杂.因此,本文针对黑龙江省气象图像电子档案的存储和管理问题,对气象图像数据技术、图像压缩、图像加解密、图像存储等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查询和应用气象图像数据,满足灾害性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时效性需求,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明新 《青年记者》2012,(27):13-14
媒体不仅要注重灾害发生后信息的及时发布,更要在日常报道中加强危机防范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公众防灾抗灾的意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7.
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中旬以来,我国南方发生了持续的大范围灾害性雨雪天气,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厂极其严重的影响。历史气象记录档案虽然在该次极端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大量的非信息化气象记录档案很大程度限制了气象档案对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8.
金宇 《东南传播》2010,(9):172-17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天气气候变化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关系更加密切。这种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还表现在非灾害性天气、气候变化对各行业生产经营乃至社会活动的巨大影响上。简单结论式的天气预报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天气各方面的需求,如何才能摆脱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将新闻领域实践多年的深度报道引入天气预报领域或许能打开另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9.
胡卡妮 《新闻窗》2011,(5):45-46
天灾是对人类共同的挑战,面对这种融会了人类共同情感的事件,媒体的关注点应该、也必须围绕着"人"来展开。遭受灾难的人、参与抗灾的人,甚至在千里之外为防灾抗灾服务的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都是公众希望了解的内容。以往的灾害报道,多是关注灾害本身,简单化、模式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归纳了建立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机制的组织与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对在应对各种灾害时,如何增强档案管理防灾抗灾机制的协调运作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晋辉 《青年记者》2016,(25):16-18
气象报道是什么 生活中,人们眼中的气象报道就是在家时常看的电视天气预报、乘车时常听的与出行有关的天气话题、刷手机时屏幕上常出现的与气象相关的各种资讯……实际上,气象报道还包括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的天气、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动态等多种以气象为主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张玮鸥 《青年记者》2016,(25):24-25
气象灾害因其突发性和不可抗性,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诸多案例研究表明,气象灾害中的信息传播,特别是专业化信息的有效传播,对防灾减灾具有积极作用.其不仅表现在对灾害预警和应对提供信息支持,而且有助于公众心理疏导和重建.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闻现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然而,更加专业、科学的气象灾害新闻报道在信息传播中,在防灾减灾工作中,仍然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得益于技术的发展,专业气象新闻报道不断转变思维,呈全媒体发展之势,并在突发性事件、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等领域体现出特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人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向来影响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极端天气和灾害性气象事件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气象新闻的关注程度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4.
抗灾,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永恒主题.灾害报道作为新闻题材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常常是新闻传播媒介的“座上宾”.由于灾害性报道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与延伸性等固有特征,因而,它对读者和听众具有更大的“共同兴趣”值,其关心与注视的程度是超越阶段范畴和区域限制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以回顾《宜昌日报》改革开放16年来灾害新闻报道为切入口,深层次地探讨灾害报道“量”的掌握与“度”的引导艺术,鼓舞群众增强抗灾自救的信心,增强复苏经济的凝聚力,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神赞歌,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是首部全面反映我国气象灾害史的历史书,又是我国开展灾害研究,指导防灾减灾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性工具书。经过三年的努力,灾害大典辽宁卷已付梓出版。  相似文献   

16.
灾害性报道,是指对洪水、地震、火山喷发、旱灾、火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以及车祸、爆炸等社会灾害的报道。灾害性报道由于其题材的独特性,我国媒体基本都采取审慎的态度。从建国以来我国灾害性报道发展的历程来看,基本走上了一条由高度控制到逐步放开的过程,以今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比较为例,同样是《人民日报》在地震灾害发生第二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孙光海 《网络传播》2009,(12):16-19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各类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更趋严重,像超强台风、特大暴雨、持续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破坏程度增强,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也加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气象观测要素数据为基础,依据国家对相应灾害的定义标准,完成对气象灾害本体的设计,然后,借助protege及其推理机将气象数据转换为气象灾害知识。通过IDV软件把得到的气象灾害知识制作生成灾害分析图,最后利用0penlayers技术将生成的分析图与Google Map叠加并发布到网站上,为用户提供更为形象和便捷的气象web服务。本系统已应用于中国天气网四川站,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并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9.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忧不报大忧,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要有人情味。它是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改进灾害性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 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事真是增强灾害性报道人情味的前提和基础。当灾害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人们总是企望从报纸、广播、电视中及时得到他们关心的真实的信息。如果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滞后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新闻愚弄、欺骗的感觉,就会对新闻媒介失去信任。 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憾人心的悲剧。关于火灾的报道,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册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报道的成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新政中国广播电视将即时插播重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文指出,要完善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遇有特别严重气象灾害,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应立即中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