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凉州地区在西汉通过徙民实边等政策成为了全国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东汉时期,凉州地区经历了长达百年、前后五次的羌民大起义之后,农业生产中断、人口大量流失、农业劳动力急剧减少,使得凉州地区的农业发展衰落下来。  相似文献   

2.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地方长官。为了控制凉州达到割据目的。张轨首先运用“以王命凉州”策略,以此得西晋皇室的支持。同时,他大力笼络凉州地方大族,以使他们拥护自己。张轨在凉州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置流民,同样也获得凉州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凉州已经成为张轨及其后世子孙的天下,形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开创。  相似文献   

3.
凉州方言属兰银官话河西片。本文描写凉州方言方言的语音系统,内容包括:①凉州方言的声韵调;②凉州方言同音字汇。  相似文献   

4.
李军 《家教指南》2007,6(6):71-79
由于史书记载简略,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晚唐时期凉州节度设置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利用敦煌文献等资料,进一步证明了史书中关于唐政府设置凉州节度的可信性,而且还对晚唐凉州节度使的人选及其任职时间做了具体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在西夏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河西走廊门户的凉州,更因其地理环境、交通、自然经济和历史等因素倍受西夏统治者亲睐,从崛起、建立国家到灭亡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凉州的经营。凉州在西夏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7.
东汉中后期凉州武将与乡里杂居的羌胡结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构成了日后凉州武将整合羌胡崛起凉州的社会基础。东汉朝廷一直有害怕凉州武将借羌乱而起的顾忌,后迫于形势,才起用凉州武将。凉州武将群体分为著姓武将和中下层豪族武将两类,同州里的地域因素在凉州武将的关系中所起作用不大,因而凉州武将群体并没有形成联系紧密的地域军事集团。凉州武将群体在政治上有反对宦官专权的共同诉求。在东汉末年,凉州武将群体对东汉存在的正统性或怀疑或否定,以董卓为代表的中下层豪族武将则进京掌握了中央大权,摧毁了东汉朝廷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王维在凉州创作了六首诗,《双黄鹊歌送别》、《凉州郊外游望》、《使至塞上》、《出塞作》、《凉州赛神》和《灵云池送从弟》。其中《双黄鹊歌送别》与《出塞作》两首诗,人们对它们的解说,颇多异词。对此,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等少数民族的兴衰作为主体对象,探讨历史层面上凉州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及其活动情况、民族间关系,就凉州地区诸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关系,以期对唐代前期凉州地区吐谷浑、铁勒诸部、西域胡三个少数民族的兴衰嬗替进行客观的历史再现。  相似文献   

10.
汉末凉州文人在自然条件极为艰苦、社会环境极为恶劣的境况下,在五言诗体裁与题材的开拓方面,凉州不仅涌现出众多作家与作品,而且其作品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是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之作。因此,汉末凉州文人地位与成就不容被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