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阿龙 《中国广播》2005,(3):58-59
古代大诗人总喜欢以欣赏的口吻来讲述一个“孤”字。从陶潜的“怀良辰以孤往”到陆游的“灯孤伴独吟”表达的都是特立独行,孤芳自赏的情结。只有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略显宽容大度,留下了“共结峰峦势不孤”的名句。大诗人口无遮拦,直抒胸臆让人赞叹不已,可现代商业社会里的“俗人”却不敢奢望这份  相似文献   

2.
戒“浮躁”     
浮躁,是与“扎实”、“沉稳”相对立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当今社会,它更多地表现为病态形式;如不顾客观条件赶潮流;急于致富而盲目卷人“股票热”、“房地产热”等一个个热流中;“追星族”、“发烧友”、“球迷”有悖常理的狂热表现等。当“浮躁”侵人到行业、岗位,成为主宰某些人工作、劳动的一种精神时,我们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敬业精神就会受到很大损伤,投机取巧、少劳多得等不良风气也将伴它而滋生、扩散。由于它明显的行业特征,笔者姑且将其名曰“行业浮躁”。试举几种:行业浮躁之一,是小说和影视剧创作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3.
“工业社会”演进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羽化成“后信息社会”。现代人挂在嘴边的,已不再是“信息爆炸”一类的词语,而是“数字化生存”和“网络空间”。那种“驾车遇险,本能去找‘后退’键”的故事不再是一个冷笑话。  相似文献   

4.
赵楠 《今传媒》2024,(2):153-156
“世外桃源”这个美好的文学意象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探索构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前承先秦的“大同社会”,后启唐宋的“大辟天下寒士”,三种社会模式都反映了纷乱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安定和谐社会的向往。但“桃花源”与“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这两种社会理想有着本质的差别:一是构建三种社会理想的哲学思想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是儒家思想的产物,而“世外桃源”是道家思想的产物;二是存在着“公”与“私”的不同,“大同社会”“大辟天下寒士”都以“公天下”为目标,积极入世,而“世外桃源”离群避世,将目光聚集于百姓,为研究纷乱时代下个体为求生存而挣扎的悲剧命运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家庭出身、人生变故、宦海浮沉等历程,分析了隐喻在“桃花源”背后美好人生理想走向幻灭的命运悲剧,旨在运用对比冲突的手法探究悲剧形成背后的社会历史成因,凸显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张维宏 《新闻窗》2008,(4):81-82
十几年来,笔者在报社一直从事社会新闻的采编工作,深知搞好社会新闻的重要性。对一家报社而言,头版要闻是重中之重,是门面。而社会新闻版则是社会万象的“橱窗”,人们休闲时的“长椅”,甚至是市民与媒体亲和的“晨练广场”、“时尚餐吧”、“小吃大排档”。说实话,当我在街边的贴报栏搞“民调”时,人们里里外外围得紧紧的,  相似文献   

6.
“走、转、改”,当下已是媒体记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了,伴之出现在版面上、广播里、屏幕前的是“记者走基层”、“记者在基层”等栏目的频繁亮相,映着记者们深入一线、体验基层的身影.  相似文献   

7.
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是扩大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四大经典受众理论观点,建立起“微观-中观-宏观”受众理论分析框架,从受众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上海社会组织的传播已初步建构了涵盖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的工作体系,但尚存在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忽视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了改变社会组织的“弱传播”,社会组织既要“走新”又要“走心”,还要尝试将“粉丝”转化成“粉头”,不仅要“留住”受众,还要将社会组织所推崇的理念“留驻”于受众,进而有效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9.
周荃 《新闻记者》2003,(8):34-36
“成绩是领导的,财产是子孙的,身体是自己的”,这一时下多少有些显得无奈的顺口溜倒是一语中的点明了当代人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医保的改革,社会的压力,下岗的艰辛,等等,使得健康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内涵。面对如此多重视健康的受众,以及同样如此繁杂的药品广告市场,电视媒体忙不迭地把医院搬上了荧屏,冠以“电视医院”、“名医大会诊”、“健康伴你行”等,医患对话,难症解惑,健康指点,加上插播的药品广告,一时,健康类节目着实火起来了。然而,以医患为节目主要授受关系的节目一经确立,电视媒体不仅要承受收视质量较高但收视群较窄的现实,实…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向来是市场北报纸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的重要“粮食”,随着读者对社会新闻的“口味”变化,需要我们不断优化社会新闻的“品种”,让其成为优良品种。这里要谈的是优化社会新闻的必要性——用优化的社会新闻增强报纸厚度;优化社会新闻的方向——优化社会新闻就是要让社会新闻“有用”;优化社会新闻的方法——优化社会新闻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天宝争长”只见于日本史籍,其真实性受到质疑。本文着眼于大伴古麻吕一行的入朝时间,以《大唐开元礼》为主,辅以其他史料,考察唐朝蕃使朝见皇帝的规程,并与日本史籍作对比,得出如下结论:不论大伴古麻吕一行是元正朝贺,还是三月贺正、六月朝见,“天宝争长”的记述都与相应的唐朝礼制存在矛盾,由此推断“天宝争长”是虚构事件。“天宝争长”的虚构是古代日本型华夷思想的反映,却显示了日本试图建立的华夷秩序是以主动加入古代中国的大华夷圈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档案馆"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功能辩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档案和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可以抽象地概括为“资治”、“存史”和“文化传承”。三者之间存在“资治”为源、“存史”为本、“文化传承”为实的辩证关系。“资治”是档案现象的成因 ,也是“存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源泉。“存史”是社会赋予档案馆的最高使命 ,是档案馆的根本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的提出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对档案职业的一次“重新发现” ,是对档案馆社会功能的高度涵盖 ,它具体体现在档案馆的“存史”、“资治”功能之中。狭义的档案文化效用不同与广义的“文化传承”功能 ,它只是众多档案利用形态之一。在强调档案文化效用的同时 ,决不可本末倒置 ,忽视甚或忘却档案职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数据化”(datazation)是数字时代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而“大数据”则是观察、认识与分析现在及未来社会的重要窗口。《现在的大数据》从“大数据”的概念出发,阐释了“大数据”对不同领域的作用与价值。但该书对作为社会变革动力与人类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的“大数据”仍研究不足,它忽视了“大数据”的人文本质以及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在未来如何实现全社会共享作为公共资源的“大数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出版》2011,(3):F0002-F0002
王云五(1888~1979),广东省香山县伴沙村人,正名之瑞,14岁取别字“云五”,取“日下现五色祥云”之意。17岁采用笔名“出岫”发表译作,由此化出常用别号“岫庐”。  相似文献   

15.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6.
论图书馆法的“高级法”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伟 《图书馆杂志》2003,22(4):9-11
研究了图书馆法的“高级法”背景,简要描述了它的轮廓。图书馆的“存在之法”是满足人类社会共存共事知识需要,“价值之法”是实现人类社会知识共有共事,“实现之法”是要求人类社会共建共治。图书馆“高级法”是衡量图书馆立法是否合法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张永飞 《新闻窗》2009,(1):120-121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她的履历很简单,“档案”二字几乎可以概括她工作的全部历程。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干上档案管理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移情别恋”,档案伴她渡过了整个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9.
王鹏 《出版参考》2009,(6):22-23
1936年11月23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被捕事伴。  相似文献   

20.
苏健威  喻国明 《新闻界》2023,(11):33-43
DAO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以“目标”“成员”“智能合约”为关键要素,表现出“分布式”“自治性”“秩序性”等核心特征。DAO兴起于工业文明迈向数字文明之际,在“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逻辑转化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时代逻辑巨变下,DAO将成为数字文明时代最基础的社会连接模式和组织形态。这是由于,首先,DAO驱动社会组织单元从机构降解为契约,实现社会组织粒度的进一步细化;其次,DAO深刻匹配了数字文明时代“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要求;再次,DAO是使趣缘关系价值生成系统化和组织化的基础设施;最后,DAO所形成的技术信任是圈层化社会整合协同的重要路径。这是社会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如麦克卢汉所想象的非集中化的“重新部落化”社会,由无数DAO复制、区隔且关联构造的“DAO社会”将成为未来社会构型、社会协同与价值生成的基础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