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现代女作家中,丁玲可说是主体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位.她始终自觉地把关心女性的情感、命运,女性的生存方式和抒写女性形象当作创作的第一要事.在丁玲早期作品中,"莎菲"型女性形象在其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分析了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并试图由此剖析中国"现代女性"的精神内涵,展示一代"觉醒"女性成长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莎菲”型女性是20世纪初丁玲笔下的一类典型人物形象,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探求当时背景下该类型人物形象的悲剧,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5.
丁玲从一开始登上文坛就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的情绪,特别是早期的小说,具有非常强烈的现代意识。然而,她的创作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实际上,丁玲的整个创作存在着一个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中断到最后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丁玲小说现代性的演变过程。丁玲以莎菲系列形象这一中国的、现代的女性形象群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独特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从莎菲系列形象的诞生、演变和消亡的过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探索与失误,看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6.
描写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丁玲小说的一条基本线索,鲁迅塑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丁玲则塑造了大革命失败后直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若把鲁迅和丁玲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相连在一块,就可以看到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挣扎、探索和成长的完整历史,也显现出中国革命坎坷曲折的艰难之路的总貌。拙文仅拟对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描写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丁玲小说的一条基本线索,鲁迅塑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一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几代知识分子的形象,丁玲则塑造了大革命失败后直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各个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若把鲁迅和丁玲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相连在一块,就可以看到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知识分子挣扎、探索和成长的完整历史,也显现出中国革命坎坷曲折的艰难之路的总貌.拙文仅拟对丁玲笔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系列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关于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传记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传主的生平经历、人格形象和文学成就。秦林芳的《丁玲的最后37年》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丁玲在"自由"与"革命"两种理念影响下的心灵挣扎,抓住了影响传主行为和创作的思想矛盾,使得丁玲的形象富于立体感。该传记资料丰富,客观地对传主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评价,对同类传记写作很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玲是一个善写女性的作家。丁玲从写女性开始,以写女性告终,通过刻划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逐步完善的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的时代,教条主义几乎成了文学创作中的顽症.为了纠正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丁玲不但富有胆识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的问题,而且侧重从主题题材、形象塑造和文学功用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中教条主义的表现和公式化、概念化的成因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切中时弊,表现了"战胜教条主义"的努力.丁玲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既与50年代外在文学情势的变化相关,更关乎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固守.  相似文献   

13.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富有天才特质的创作,丁玲在小说中建立了一个空前膨胀的、陌生化的"女性自我",和当时以及以前所有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有所区别,从而发出了一个时代最为偏激深刻的声音,但是由于时代以及创作者本身的转型,这种精卫填海似的决绝的女性形象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14.
丁玲的早期小说一再被划归现实主义。本文从强烈的主情性、塑造苦闷的女性形象和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人物的心态方面揭示了丁玲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丁玲是以描写五四以后知识女性的生活而迈上文坛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丁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新鲜独特的知识女性形象,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形象画廊,也奠定了丁玲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知识女性形象系列的中心就是莎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就成为评价丁玲前期创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玲的作品中,从梦珂、莎菲、阿毛到美琳、陆萍、贞贞、黑妮再到杜晚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其问体现了丁玲创作中女性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对抗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丁玲之于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可以说,其近60年写作生涯的大半都显性存在于中国文学史,作家丁玲一直是时代的代言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文艺体制内部的工作者和领导阶层,她亲历了新文学体制在政治体制规约之下从建立到形成的全过程。到了晚年,丁玲仍作为中国文坛的“旗帜”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去,成为中国主流文学的代言人之一。纵观丁玲的一生,对合理社会制度的热切追求贯穿始终,其对自我、社会、人生的不懈求索与积极探寻都体现出同时代女性知识分子、作家中鲜有的激情、勇气和主体实践精神。然而,现实境遇中的丁玲却时时陷身于有形、无形、肉体、精神的“牢狱”。从丁玲个案探讨体制内外女作家主体性精神建构的困境,正是本文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丁玲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延续性,但同时亦有变化.在丁玲的早期作品中,梦珂、莎菲等新式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带有作者丁玲的个人影子.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丁玲对新式女性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在小说《母亲》中,曼贞的出现,为读者重新认识与理解新时代知识女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 丁玲早期的创作,指的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前后的作品。从发轫的《梦珂》、《莉菲女士的日记》到《自杀日记》的集成,忠实而又形象地记录了早期丁玲在苦闷、迷惘、徘徊之中奋起追求但又陷入困顿的思想流程。 “梦珂”、“莎菲”甚至“阿毛”、“阿英”是丁玲情绪、直感的物化实体,是丁玲早期自我意识的外化形象,是她思想流程中的特殊符号。如果说丁玲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她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记录了她思想发展轨迹的话,那么研究这些作品,就不能不联系她的个人经历和思  相似文献   

20.
丁玲的学作品经历了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的嬗变。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嬗变,笔尝试从中追寻丁玲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