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是优秀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是每位教师都必须身体力行、付诸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在本案例中.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教学情节在平等对话中进出,促成课堂师生对话质的飞跃,让大家对平等对话又有了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平等对话是《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新理念。平等对话源自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对话的情感支柱。案例一精彩诠释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以及对学生尊重、友善而期待的态度。当小男孩嘴里冒出“小灰兔也有优点”后,教师很敏锐地感知到,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于是,教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脸颊”,使小男孩在人情、友情的浇灌下,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的平等对话为人关注。平等是语文教学对话的前提。对话是思想、情感的交流。“对话是展示意义和把握意义的过程,学生就在这种对话的参与中获得了教育。因此,对话并不是把某种真理、意义、态度等传递给另一方的方式和手段,对话过程本身‘提示’了真理,它使真理‘显现’出来,从而通过学生的理解而接受”。  相似文献   

4.
克林伯格认为 ,在所有的教学中 ,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这里的对话是师生都敞开心扉、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 ,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评判 ,是学生张扬个性一种自我超越。下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的《詹天佑》一课 ,赏析她的教学特色。一、老师与学生 ,民主平等的对话民主平等是对话的首要条件 ,没有民主、平等 ,师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吉老师以自己真诚的爱、真挚的情关注每一位学生 ,与学生精神开放后互动交流 ,创设了和谐平等的课堂。师 :…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课改中出现的一种表现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笔者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为实现语文和谐教育,认真践行着新课程的理念,努力尝试和探索着多元对话教学,也尝到了多元对话教学的乐趣和甜头。在课堂上达到了与学生共享、共生、共长的美妙境界。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理念。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教学中的“对话”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或者各方面之间的接触、谈判.它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追求。对话意味着相互平等、相互沟通、相互包容。意味着双向互动.意味着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握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应该在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江波 《江西教育》2009,(10):27-27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了“平等对话”的理念,很多教育媒体呼吁着“平等”,可实际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平等对话”呢?笔者审视了一番教育教学现状,作出了判断:教师仰视教材,学生仰视教师。请看教学片段。(《爬山虎的脚》)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师、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互动的精神敞开,从而使对话各方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心智启迪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发起者、组织者、引导者。课堂对话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感悟、体验、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体验交流型的"自觉对话"过程.对话是一种追求"自否定"的课堂文化,但当下课堂中的对话更多是以"他肯定"式的"伪对话",从"他肯定"转向"自否定"是一种脱胎换骨式的课堂变革,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渐进过程;从"伪对话"转向"自觉对话"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层变革,具有本质层面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对话"内涵的不理解,导致一些无效的对话.本文从课堂对话的现状谈起,分析了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变现状的建议."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就一直成为人们探索与生成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平等对话,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空间里飞扬自主学习的热情,享受自我表现的喜悦,创造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教育家克林伯格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故而,要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很有必要关注思想政治对话教学的构建。对话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以教材为中介,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它使课堂从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转变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学习。对话教学意味着相互建构与和谐共享。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的平等对话,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对话"理念的引领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读点"便扮演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玉秀 《教师》2012,(15):69-69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所谓"对话",就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是在新课堂理念下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重视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完成。通过各种对话感悟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达到平等交流,共同探讨,如教《社戏》时,先设计师生与文本及作者对话,由教师讲述课文大意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乡村景美、农村子弟情意美、船头看戏的朦胧美、归航偷豆童趣美、六一公公的纯朴美,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理解主旨。最后设计学生间的对话,让学生讲自己经历的一件趣事,这样就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化解为师生对话来感悟文意,体验生活了。  相似文献   

16.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日常人际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同时也成为一部分人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对话似乎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当然会对该时代的教育思想获得新的内涵起着巨大的作用,对话必然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对话教学正成为当代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新的教学精神,它极大地拓宽了语教学的思维视野。《语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17.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是一种非常实用非常现实的课堂教学形态.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收藏了大量教学法宝的教学宝典.它不仅重视教学过程中各教学要素的和谐,而且,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并倡导积极优化学生的思维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全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极具现代意识的教学理念,历经国内众多专家学的鼓吹和推动,对话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对话教学这一理念下的课堂进行再现与剪切,找出其中虚浮的无效的病态的“流行”因子,并从多角度对各种“流行病症”进行剖析.对对话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进而构建积极有效的平等、真实、理解的对话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9.
袁婷 《贵州教育》2014,(17):40-42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既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现象。在新课改中我们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多重对话的一种建构,这种建构应该是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如何引导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达到训练言语、张扬个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而课堂提问是其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全新的理念。首先,它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格局,有利于营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