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数学是培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九个年级均有课时安排。根据《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生活数学课程的设置宗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  相似文献   

2.
生活数学是培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2007年颁发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其解释为:"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以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内容实际相结合对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念,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选材,让学生乐于接触,并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笔者谨以《尺寸与鞋码》教学为例,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生活数学应帮助智障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简单的运算工具.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生活数学是培智学校设置的一般性课程之一,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与普通学生相比差异显著,其认知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课堂教学对于帮助培智学生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下简称课综)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数学的"综合与实践"(以下简称数综)是2011年版课标课程内容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相似文献   

6.
覃英 《贵州教育》2010,(10):10-13,16
自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就备受教育界关注。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综合实践活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新一轮课改中新增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为推进贵阳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在"十五"到"十二五"期间,贵阳市以"贵阳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9.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为智力残疾学生融入社会做准备。近年来,培智学校课程主要分为生活化课程和社区化课程两类,但现有的课程仅仅关注于学生自身自立能力的发展,对于融入社会的课程涉及较少。从现实环境出发为高年级智力残疾学生设置的实践课程能够消除学生、家长不自信心理,转变普通大众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观念,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社区活动日和社会服务机构的支持等为智力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实效性,在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将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学会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栽培与加工》的编写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要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技术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广泛应…  相似文献   

12.
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培智学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特殊教育学校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为指导,成功构建了以特需学生为中心的生活自理校本课程,通过按自理项目设置班级、依学生个性确定项目、同时间实施走班教学、定期与不定期转衔相结合,以及创设真实训练情境、实施个别训练、强化家校共育等举措,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出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根据培智数学教育现状,我校培智数学组提出了"培智学校数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活动经历是学生"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针对运算意义、运算法则及运用相关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运算意义的理解经验、运算法则的探索经验、算理背景的解释经验、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是"数的运算"的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作为培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从80年代的山东版到90年代的人教社版,再到2007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简称新《方案》)中的必修课“生活数学”,课程设置目标是延续的、一致的、相通的。新《方案》提出,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李凤兰 《小学生》2013,(10):16-16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基本的数学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数感源于生活体验数学离不开生活,任何脱离了生活  相似文献   

17.
盛雪 《辽宁教育》2014,(11):62-64
正"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会计类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劣,并且论证了"剧本式"教学方法在会计类专业《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提出了五条"课程基本理念",并且对教材编写提出了"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现实性、弹性和可读性"的具体建议.这些理念建议从宏观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是我们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总原则.本文以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九年级)为例,就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介绍如下:1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课标(2011年版)》针对"课程内容"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的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培智学校生活教育的浪潮,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成为培智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出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要求,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1]。如何落实好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并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培智教育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