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2.
致力于提高图书质量是出版社工作永恒的主题,是衡量出版社健康、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出版社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一方面,经过出版界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出版了不少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一批精品图书获得了各类各级的奖励,一部分出版社已形成特色,在全国产生了名牌效应,并逐渐影响到国外。另一方面,图书的质量,特别是编校质量的滑坡现象仍普遍存在。所以,不论是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出版社的领导都在想方设法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如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就规…  相似文献   

3.
新闻出版署颁布《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后,在出版部门引起热烈反响,认为这一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它对促进和保证图书质量不断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曾在出版领导岗位上工作过的老局长、老社长,结合他们的实际体验,对提高图书质量,特别是坚持贯彻“三审制”等问题,谈了他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1997年,对出版战线来说,可说是向质量聚焦年。李鹏总理签发了《出版管理条例》,紧接着,新闻出版署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相继出台,对出版工作从以数量规模向以质量效益转移,起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说明了国家对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视和决心。    相似文献   

5.
图书印制(印刷装订)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一部分,是实施图书精品战略和落实《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出版社如何提高图书的印制质量呢? 一、高度重视印制质量 新闻出版署1997年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把图书的质量分为内容、编校、装帧设计、印刷装订四个方面。相对而言,提高图书内容、编校、装帧设计质量已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人民交通出版社在抓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狠抓图书质量,确定3月份为“图书质量月”,提出把抓质量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以提高工作质量、图书质量带动其他工作。在今年3月份的“图书质量月”中,出版社成立了由总编辑主持的“质量管理组”;召开了全社动员大会;学习了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质量、书稿质量、印  相似文献   

7.
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检查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检查情况吴琼为调查了解文化界和出版界所关切的大型古籍今译图书质量的真实情况,促进图书质量的提高,1994年3—4月,新闻出版署请了10位有高级职称的古籍专业工作人员,组成检查小组,进行了一次大型古籍今译图书的质量检查工作。这次共检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受到社会的谴责,新闻出版署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1992年即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不断组织对编校质量的检查,采取了严厉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图书质量管理营销项的评价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新出图 [1 997]79号 ) (以下简称《规定》) ,将图书质量管理分为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装质量等不同管理环节 ,在《规定》的第二章第三条更明确指出 :“为了便于管理 ,本规定将有连带关系的选题和内容 ,合并为内容项 ;将编辑加工和校对 ,合并为编校项。”《规定》还具体规定了内容项和编校项质量管理的分级和标准 (在附则中附有《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图书质检国家标准” ,这一标准为各出版社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图书质量监控提供了科学依…  相似文献   

10.
得罪谁好     
得罪谁好愚夫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使我社的出版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从今年开始,我社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其中之一便是设专职质量检查员,严格按照新闻出版署下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对我社出版的图书进行质量检查,然后根据图书质量的等级,对有关人员进...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已一年多了.该规定第17条首次明确了图书召回制度.我国出版界首次尝试"召回"制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该社2003年12月17日在媒体上刊登了图书召回启事,截至2004年3月1日,共召回100多本有问题的《俄汉-汉俄袖珍词典》.其中有两点值得深思:1.召回的图书都是直接从书店退回的,没有一本词典是从读者手中召回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原新闻出版署 )制定实施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它是所有出版社共同遵循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错依据。有些图书出版单位或图书评奖组织鉴于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将导致大批量的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 ,便自行放宽质量分级标准或自行制订计错方法。无疑 ,这种做法有碍于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不利于图书编校质量的提高。但可以讨论的问题是 ,根据图书印前审读和成品检查的不同特点 ,在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时如何适度把握计错标准的宽严…  相似文献   

13.
谈谈图书审读中对内在质量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提高图书质量须有必要的机制与措施,而图书审读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图书审读是对图书整体质量(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的全面鉴定和评价。图书的内在质量是图书整体质量的核心,也是图书审读的重点。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谈谈在图书审读中对图书内在质量的评价问题。一、图书内在质量的评价标准图书内在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图书选题、内容、编校质量的评价。选题质量:新闻出版署《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图书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选题的优化。”那么何为选题的“优化”呢?《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在谈到选题论证…  相似文献   

14.
何迪 《出版参考》2005,(3S):4-4
新闻出版总署对加强图书质量管理一直十分重视,于1997年颁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经过几年的实施,发现该规定法律依据不足、内容繁琐、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2004年初起草修改稿,新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于2005年5月1日起实施。这对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强化图书质量管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果阳 《现代出版》2003,(1):44-45
每一个出版社都会经常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内容包括图书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其中较多、反响较大的就是图书的质量问题。作为出版社来讲,必须高度重视这些读者来信,认真加以整理、分析、反馈和改正,从而为提高图书的质量服务。笔者认为,这是出版社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界定的图书质量管理范围有四个方面:图书内容质量、装帧设计质量、编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衡量一本图书的质量高低,通常一方面通过参加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各省市优秀图书奖的评选来确认;…  相似文献   

16.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当前,制约图书质量上台阶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编校质量不合格。相当一部分图书的差错率超过新闻出版署规定的万分之一以下的合格标准,在读者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要求出版社公开作出质量承诺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如何全面提高图书质量,这是出版界每一个同志都应认真思索的问题。作为一个老编辑,十几年来,我当过一百多种图书的责任编辑,担任过一百多种图书的复审或终审,个中酸甜苦辣,体会颇深。下面是我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总而言之,如果能严格遵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进行复审、终审活动,这对图书的质量确实能起到完善和保证作用,相信每个初审编辑也会积极拥护,但如果仅仅是走过场、走形式,或仅仅是监督,对图书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不要也罢!  相似文献   

18.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共同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1949~1992),是我国出版界的一大盛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辞典共3000万字、22卷、从1994年起到1995年底,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为了做好《中国图书大辞典》的选目和撰文工作,  相似文献   

19.
全国图书出版审读工作会议于4月14日至16日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图书管理处处长和主管图书审读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及8家北京地区的中央级出版社总编室负责人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图书管理司司长杨牧之同志和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出版界贯彻新闻出版署狠抓图书出版优质高效,实现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认为,图书审读工作是抓好图书出版优质高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出版工作阶段性的转移提供了一定的保证。会议期间,各地新闻出版局和各出版社的同志详细介绍了近两年来在图书  相似文献   

20.
一、图书质量下滑的特定环境 近年来,图书质量下滑越来越引起出版界的关注。对如何提高图书质量,出版界也提出了种种对策和建议,集中起来主要有:提高编辑人员的整体素质;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并举;设立质量监督检查机构;开展图书质量万里行活动等等。无疑,不论哪一种建议都对保证图书质量有积极效用,但也应看到,这些举措都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脱离出版环境的变化来谈图书质量,确有隔靴搔痒之嫌。图书质量的大范围、大幅度下滑,是在出版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无序”状态下,是在“图书是商品、出版社是企业”观念确立情况下,是在出版社迈向市场过程中出观的。显然,对图书质量的认识、提高图书质量、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撇开这些特定的出版环境都是不妥的,也最终找不到实现优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