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跨学科融合理论知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空中机器人的开放实验室。该平台的设计与搭建融合了机械、电子及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运用模块化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兴技术催生的科技和产业革命,企业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新工科背景下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目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育师资联动、建立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多渠道的综合实践培养路径,实现企业需求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相融合、创新创业项目与技术服务相融合的“四元融合”,为当前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工程实践课程中,强调基于专业背景的工程实践,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工程实践课程变革,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创新创业”的工程实践训练.专创融合视域下,搭建由基础工程训练平台、综合工程训练平台、多学科交叉融合训练平台和特色与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四部分构成的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建构与该专业培养体系贯通融合的“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真正的工程实践综合能力以及劳动素养、团队协作、工程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更好地推动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与三一重工共建的工程机器人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发了电动挖掘机模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平台自身软硬件设计和一系列教学实验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教学实践表明,该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应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5.
李桂菊  赵瑞华 《教师》2020,(2):72-73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要与时俱进,MOOC、SPOC、CDIO教学模式为环境类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创新性的平台。文章旨在以“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生课程为例,利用MOOC线上资源自主完成课堂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学习,将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SPOC教学模式与线下CDIO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设计“线上+线下+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模式,推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高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详细阐述了"全程设计、多维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建设、目标建设、实践教学模块化建设、平台建设、监控体系建设以及评价体系建设的方法,为切实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对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实践平台的系统改革以及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竞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实践过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机械设计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为解决机械设计实践实验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文章提出可基于Fischertechnik模型搭建机械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结合教师科研、机械工程专业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16+2实践周“职业技能训练”开展机械设计综合创新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创业教育与专业创新、双创教育和地方产业相脱节。本文基于产教科创融合理念构建"三平台三梯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产业为依托,教育为支撑,科技为引领,创业为导向",搭建第二课堂活动、"赛训研学"综合训练、"政校行企"指导服务等三大平台,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以及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0.
智慧课堂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必然产物。为了在有限课堂学时内,扩充课程内容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求解能力以及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实践创新能力,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以《网络协议编程》为例,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设计,实践教学结果证明了智慧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性。通过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说明该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