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柏拉图的正义论是在城邦现实的语境中阐释的。城邦作为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需要正义作为主导原则。但是,理想正义却在现实的城邦政治中遭受困境,正义成为强者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这一现实将正义的价值推向超验领域,柏拉图的正义论不得不到神学中寻找支撑。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认为,城邦不仅是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还是一个大型的公民教育组织。公民教育使城邦追求至善成为可能。作为实现这一高远目的的唯一途径,公民教育应当是城邦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在讨论正义的过程中,柏拉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建立正义城邦所需的哲学王,正是这一体系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3.
姚丽平 《文教资料》2009,(24):99-100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追寻的是对正义的定义.他虽然没有对正义进行直接的定义,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对正义的界定.柏拉图的正义现是非常独特的,它是基于人生和天赋能力不平等的观念.灵魂的正义就是要求个人去实现这种不平等的天赋能力:城邦的正义就是让城邦的各项工作让天赋相适合的人去做.可是灵魂与城邦的这种正义是善的吗?柏拉图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人们选择正义便是走向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4.
对正义的追求和实现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之一,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对正义展开了系统的、深刻的讨论。他把正义看成诸德之首,在文中把正义分为两个部分: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对个人意味着理性、激情、欲望的各当其分,对城邦则意味着赋有智慧、勇敢、节制德性的人们各司其职。全面认识柏拉图的正义论,对我们现代道德生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9,(3):24-32
分工经济思想是柏拉图经济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柏拉图分工经济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主流分工理论的冷落,基本上没有回到柏拉图去追溯其理论源泉,而研究柏拉图思想的学者也忽视了柏拉图分工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从维护城邦正义出发,柏拉图批判了完全自给自足的自然分工论和绝对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观念,倡导有限商品交换的经济分工理念和有限阶层流动的社会分工思想,进而构建了理想城邦的经济分工设想。柏拉图分工经济思想对西方乌托邦的分工思想、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卡尔·马克思的分工学说具有重要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义观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核心主题,按照柏拉图正义观思想所追求的正义观是一种社会秩序观,其中包括个人内心秩序的平衡和城邦等级秩序。《理想国》中的正义观与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理想国》的城邦正义到个人正义,都围绕正义这个西方哲学这个核心问题进行论述。试论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正义对国家、社会、人们各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理想国》第四卷,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引导格劳孔和阿德曼图斯建立了属己的城邦,以求在其中寻找城邦的正义。通过梳理苏格拉底对城邦创建目的和四枢德的探讨,本文提出,城邦遵循正义原则是为了城邦和个人的福祉,城邦正义的关键在城邦秩序,城邦秩序的实现在于城邦中的各个阶层保持节制。因而,苏格拉底暗含的正义教诲是,没有因正义本身而为的正义,当城邦智慧、勇敢、有序而统一,也无须寻求额外的正义。  相似文献   

9.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以正义与灵魂为线索,就柏拉图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产婆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贯穿于对话始终。借助于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等产婆术的重要环节,柏拉图在为我们构建充满正义的理想城邦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产婆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为了解决当时雅典城邦公民只顾自己的现实利益,而普遍缺乏对城邦的责任感这一现实问题,在《理想国》中建构了一个理想的城邦。这个理想城邦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以所有公民都认真履行其城邦责任为基础。柏拉图从城邦产生和繁荣的角度论证了公民履行其责任的必要性,并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从而为城邦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国家篇》被公认为是柏拉图中期对话篇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在其中他用大量篇幅谈论和阐发了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学界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都未能站在柏拉图的立场上,与其纯粹哲学、政治理想契合一致地展开讨论;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研究的人往往从狭隘的视域窥探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误解甚至歪曲了《国家篇》的思想实质。为了正本清源,还柏拉图教育思想之真貌,有必要对《国家篇》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柏拉图以理念论作为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悉心勾画了一幅理想国家的宏伟蓝图。他把正义作为这个理想国家的最高原则和价值,以期使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契合一致,最终实现全民的共同幸福。他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使心灵转向,培养和塑造健康和洽的心灵、正义良善的灵魂,才可以实现城邦正义,构筑理想国家。教育是理想国家得以构筑的必要条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至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韩非子的思想历来被认为是"刻薄寡恩"的,他将亲人之间的关系认定为利害关系,对竞争中的失败者态度冷漠,更重要的是他强调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枉法曲断。韩非子的无情,正是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之私利、私情对公领域的有害干扰,试图将之彻底逐出公领域。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城邦中废除家庭制度和私有财产,提倡卫士等级共有妻子儿女和财产,这是对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彻底否定。与韩非子相同,柏拉图的无情也是为了排除个人私利和感情对社会正义的破坏。为了在政治混乱、正义缺失的时代重建正义,他们强调社会和国家公利高于个人私利。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个人的控制,不同程度地将个人工具化。不同的是,韩非子秉持"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因此有可能在国家大治之后,改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目的而国家成为工具。柏拉图则基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和理念论,认为理想城邦不应有任何变化,这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无从改变。韩非子与柏拉图思想的相似性说明,无论中西,心智结构相同的人们会基于相同的人性,对相似的时代问题给出大致相同的解决方案;而他们思想的差异性则展现出古代中国思想与古希腊哲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义论是柏拉图著作<理想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首先对传统的几种正义观进行批判,随后对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及如何达到正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阐述,进而建构了自己的正义观,他认为正义包括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无论国家还是个人,要想实现正义,就必须达到内在的和谐和稳定,即各司其职,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倡导构建和谐世界过程中,柏拉图的正义观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理想国>出发,客观公正的探讨柏拉图的正义论,以达到一个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美德"是柏拉图思想著述的核心议题。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家中存在一般民众的美德和哲人的美德。在他看来,哲人的美德是有关善恶知识的美德,是经过审慎的美德;在理想城邦中,必须同时具备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才能获得。而对于大众的美德,柏拉图认为它是基于真意见但缺乏稳定性的美德,这种节制、服从的美德使得理想城邦的公民各安其位。柏拉图的两种美德观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增添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公正:教育的内在品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促进个体发展的活动,还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资源,其本身都赋有公正的要求,具有公正的品性。即真正的教育都必须符合公正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就是不断地扩大公正的范围,不断地趋近公正的过程。一、教育是正义的事业,正义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公正必须符合正义的要求。正义不同于公平,它代表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以道德为根基的善。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正义以善为根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他认为,城邦正义在于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各司其职,各安其位,以确保…  相似文献   

18.
于升  葛春娱 《文教资料》2008,(17):71-73
一部<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柏拉图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正义,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处处体现和谐正义观的人类社会第一个理想国家的蓝图.正义就是孕育柏拉图<理想国>的精神土壤.这种追求和谐的正义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图》是探讨国家问题的开山之作。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危机四伏,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这一险象,柏拉图深思熟虑,推出自己的哲人治国方略。在《理想国》中,他认为,要使国家实现正义并长治久安,必须让政治与哲学联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