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把此言改为:“三物在,必有我师焉。”意思是,三个东西中,一定有一个堪做我的老师的。这些老师虽然无言,但它们无意之中却教会我许多美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学古文之乐     
最初学习古文.有一个摘笑的故事。许老师问:“有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李刘林自告奋勇站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我必定要损失点什么。”  相似文献   

3.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代的韩愈引用这句名言时,特地加上一个“则”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宋代的朱熹将“行”释作“出行”,可见他把“行”读成xíng,视作动词。现行的中学课本及参考书,都依据朱熹的见解来进行诠释,并在“行”字后面点上个逗号,将孔子的文句翻译为“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相似文献   

4.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5.
快乐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  相似文献   

6.
《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日常生活中,这句名言常被人简称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简则简矣,却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是,许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然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言下之意,可以从该“老师”身上学到好处。  相似文献   

7.
圈里事儿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是: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孔夫子的话果然至今让人受益无穷。周末休息和朋友去逛超市。看到橘子不错正准备买,朋友拦着我说:"你看那橘子,连个叶子都没有,肯定不新鲜。"不远处的导购大姐看了看手里刚剪下的一堆叶子,看了朋友一眼,默默地把叶子洒回了原处。  相似文献   

8.
郑设善 《考试周刊》2013,(78):10-10
<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早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教育、规劝人们谦虚好学、自觉修养的警句。正确理解这句话,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修养观影响巨大。人们对它几乎是众口一词地理解为"几个人行走,必定有我的老师",就连《辞海》对"行"的解释的第一项也是"走",并且选取的例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学参考书明确支持了这一观点。笔者总感觉这样解释很别扭,有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感觉,就  相似文献   

9.
子怎么曰过     
《小学生时代》2014,(5):34-35
采菊东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子姐姐聊天室有这么多朋友,都是我的老师。当然西子姐姐排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韩愈《师说》第三段引用:“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加了冒号和双引号的引文为直接引用,此类引文不能有任何篡改.对照《论语·述而》原文“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发现,韩愈在引用这句话时增加一个“则”,省略一个“焉”.因此,它是间接引用,课文应把冒号和双引号去掉.  相似文献   

11.
<正>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一《师说》过程中,当我讲到"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时,学生问我:"老师,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问题哦?"我问:"有什么问题啊?""你看书上的注释。"我浏览一下教材上的注释,发现《论语》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作者苏轼引用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有出入的。我当即表扬了该学生细心,大胆质疑,勇于挑战。下课后,我查阅了《韩愈文集》,其中有:孔子曰:  相似文献   

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告诉我们: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秀的方面值得他人去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到来,新知识、新概念急剧膨胀,面对综合性的项目,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是不现实的,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因此,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实现成员间的互补,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成功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一个大学问家谦虚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为许多人所知道的。在孔子看来∈,“处处皆学问”,好人、坏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所以他举例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话本来浅显易懂,然而其中“三人行”一句却被某些人解释得面目全非。龙溪淼同志在《谈谈“三人行”的“行”》一文中认为“行”字  相似文献   

15.
星星姐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一生会遇见不同的老师。他让你进步、成长、难忘……看看下面三位老师,你一定会惊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相似文献   

16.
《教书育人》2005,(10):57-57
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  相似文献   

17.
常常“温故而知新”的孔子老师怎么也不知道自己会下岗。孔子说只怪我自己,面对下岗的理由,孔子心服口服!理由一:文凭、职称不详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搪塞过去。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孔子何能?我们坚…  相似文献   

18.
“吃一堑,长一智。”这是第11册里学习的句子。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脍炙人口的语言常常被人们在文章里引用。它们语句精练,而道理深刻。像这样含有教育意义的语句,我们称之为格言。我国古代的诗文里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以下推荐一些给少年朋友们赏阅。1.劝诫人们虚心好学,进取向上,才能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相似文献   

19.
最近,重温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这句至理名言又有了新的体会。《论语》中记载:一次,公孙朝问子贡,孔子这么有学问,不知他师从何人?子贡回答说,孔子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孔子认为,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有德行的人认识其大处,德行不深甚至没有德行的人也能认识其小处,无论“贤”还是“不贤”,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的体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相似文献   

20.
理由一:文凭、职称不详。我们甚至可以说孔子没有进过任何正规的师范学校,根本就没正式求过学拜过师。每每有人问起孔子“你的老师是谁?”等问题,孔子总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之类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话来迷惑广大人民群众。你看人家真正有文凭有职称的人怎么说吧:我的老师是“帕瓦罗卜”“赵中详”是我的老师,那个“赵本三”是我的老师。有名有姓,说出来响当当。就连人家上街卖猪肉的都能拿出“北京大学”的文凭摆在猪肉台上,孔子何能?我们坚决长期向社会招聘有北大清华文凭的各类卖什么都可以的才子到我校从教,当然首先得有中级职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