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奥巴马就职演说话语的认知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交际行为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演讲作为一种特有的人类语言交际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交际的本质。拟以关联理论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话语进行分析,分析其话语与认知语境、认知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人类交际的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2.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译者根据原文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一首唐诗的八种不同英译本为例来论证其在翻译唐诗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幽默本质上是一种言语交际,关联理论有助于这种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只有付出更大的努力,通过推理得出最佳关联,才能达到互明,完成交际。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互明性、建构性的特点。当语言交际中出现了英语幽默言语时,内化的认知语境被激活,交际者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互明语境来建构、推理英语幽默言语的真实语义。  相似文献   

4.
关联理论强调人在交际中的主体认知能力,而功能语体强调语言使用的规范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语体是示意-推理交际中的示意手段,同时也是推理过程中认知的对象。语体信息是话语意义的组成部分,对话语的关联产生影响。语体手段的超常规的使用可能使得话语具有含义,交际者需要通过推理来获得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将隐喻视为一般性的话语,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新的视角与思考。本文基于关联理论的隐喻观,试用关联理论显性-隐性交际、明示-推理交际、最佳关联和认知语境等多个术语来阐释隐喻在言语交际中语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6.
话语理解过程是语用学的核心课题,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交际,对话语理解起作用的是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在语言实践中,人们为了特定的交际效果,说话时往往不直接表达想说的话,那么听话人需要寻找最佳关联,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认知推理,达到正确理解话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与教师口语中的交际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口语"的相关研究中,加强动态环境中交际与认知的操作训练是教学难点之一,而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为明示-推理建立的最佳关联给教师口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口语表达是一种综合能力,教师职业口语有专业化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特定性,需要围绕口语交际培养与之相关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有认知发展和教育规律的层次性,需要按照设定目标研究与之相关的内容,体现自然语言理解共性和职业口语个性的整合能力;不同层面的认知过程有朝期待目标努力的动态性,在引导思维和心理推理方面需要表现出话语策略灵敏的应变能力.以此借鉴关联理论来指导教师口语中的交际与认知,对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
关联理论是涉及到交际与认知的理论。它能客观地描述、解释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文章仅从它的认知语境观、省力原则,及其对礼貌现象的初步探讨三方面,来说明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因素对交际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认为支配交际的原则为最佳关联,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倾向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从信息加工论来看就是人们倾向于在长期记忆系统中以最小的努力找到与外界信息的最佳对应。从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角度剖析关联理论交际观的认知操作过程,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关联理论是涉及到交际与认知的理论.它能客观地描述、解释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文章仅从它的认知语境观、省力原则,及其对礼貌现象的初步探讨三方面,来说明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因素对交际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语用预设是构成交际语境的一部分,预设动态性的发展会影响认知语境,使之不断累积和扩大.话语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交际双方在动态的认知语境中寻求新旧信息的关联,作出符合认知语境的预设推理.在认知语境中进行预设推理,寻求最佳关联,是解读幽默语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联理论解释的是明示一推理交际,指出人们在话语理解中付出一定的努力才可能获得语境效果,因而获得关联。语篇中指称词语的选择也体现了人们使用和理解指称词语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即人们对不同的指称词语的理解需要付出不同的努力。指称词语的可及度越高,人们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少。  相似文献   

13.
陈渊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34-137
王斌认为,关联理论解释的翻译现象就是同化翻译、可译性与重译。事实上,关联理论也可以解释异化翻译现象。翻译就是翻译作者的意图。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可以作异化翻译。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译文读者的推理努力,但译文读者能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从而也能保持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根据认知语境的特点,必要时在译文中增加信息为译文读者营造一个关联语境,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语境推理前提。但过多的增加信息会增加推理努力且背离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4.
顺序象似性被普遍认为是句法象似性的重要原则之一,是语义范畴内的讨论热点。从关联认知的角度来看,顺序象似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是一种明示交际。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以获取最佳关联为目的来排列语符顺序或改变句子先后顺序,保证听话人能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语境效果。听话人在不同语符顺序的明示刺激下构建认知语境,理解话语。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的标准。而最佳关联又取决于推理和语境效果。由于译者的认知不可能等同于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认知,译者必须通过分析推理构成对原著的认知心理图式.再通过译文将自己形成的认知图式传递给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这就为译者提供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广阔空间。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翻译成败有赖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全文首先论述了转喻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转喻的认知本质作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用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对转喻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转喻使用与隐喻一样,都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话语的结果,从关联理论的视域看来,转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转喻的认知意义可以通过语用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关联理论框架内,最佳关联是力求让读者以最小的推导努力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为此译者须充分考虑受众的认知语境和心理期待,这也是应用翻译的基本原则。在旅游指南翻译中,译者应根据文本特征分析不同信息性质及其关联度,在把握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的同时,努力实现符合受众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凸显。  相似文献   

18.
论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中的关联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了关联理论和翻译的关系,关联理论将语境定义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它是用以解释话语的一系列前提,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语境应分析到何种程度为止,主要是由关联性决定的;一旦寻求到最佳关联时,一个特定的语境才算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译者的任务就是:在翻译中,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英国剑桥评价提出的问题解答过程模型,探讨引入认知加工模型对考试设计的作用。笔者认为,运用认知加工模型有利于提高试题的质量,控制和调整试题的难度,加强考试的诊断功能,确保考试的效度。在考试设计中强化认知加工模型的理念,将成为教育考试设计的有效框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