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过常宝一《天问》是楚辞中最奇特的一部作品。就其形式而言,它以四字句为主,而篇幅冗长,内容驳杂,又远非句式相似的《诗经》可以比拟,尤其是它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更是十分罕见。王逸《楚辞章句》叙其缘起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  相似文献   

2.
楚辞学研究在20世纪出现新发展,涌现一批优秀学者。其中,闻一多以深厚的朴学底蕴与新式的思维理论倾力于楚辞研究,把文字校勘列为首要课题。分析其校勘类著作的代表《楚辞校补》,可以深入阐释闻一多楚辞学研究的学术特色。他征引比较大量文献,运用传统音韵、训诂等方法,结合考古、神话、民俗等新方法综合研究楚辞,体现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学术态度,并提出许多重要的新观点。他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但总体来说,他的楚辞学研究集继承性与超越性于一体,其学术方法与成果共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骚体抒情诗"包括收录于王逸《楚辞章句》中汉人模拟楚辞的作品和汉人以"赋"命名的骚体作品,这些作品是汉代文人的个体抒情诗,本文的内容,就是要对汉代骚体抒情诗的时代主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并由此来解剖汉代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文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楚辞·九歌》是一组意象清新、情致深婉、语言优美的诗篇,凡读《九歌》者,无不被它的巨大艺术魅力所打动,所惊服。但同时也为围绕着它的许多问题所困惑。例如关于《九歌》的文体,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历来楚辞研究者,一般均承认《九歌》与楚国的宗教祭祀有关,但对《九歌》文体的性质缺少明确、一致的说法。通常认为,《九歌》是供祭祀典礼用的祭歌。虽然有民间祭歌说和郊祭歌说的不同,但都认为是“祭歌”这是一致的。所谓祭歌,就是供祭祀典礼上演唱的歌词。如最早注楚辞的王逸,他在《楚辞章句·九歌叙》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这就是说,《九歌》原是楚地民间“乐  相似文献   

5.
由于注释目的和楚辞文体观的不同,楚辞注本的选目自汉至清也历经了发展变化的过程。明清之际,楚辞研究呈现出向屈原及其作品集中的趋势,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受这种学风的影响,辨析了"二招"归属、《九歌》分章,收录屈原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蒋骥的楚辞选目巩固和推进了上述趋势,对后世楚辞注本的选目以及域外楚辞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献校勘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考证方法,不仅是"工具"与"手段",更是"审美方式"与"思维方式"。立足文献校勘基本理论,探讨古典诗歌和现代文学的校勘方法,揭示两者方法之间的异同,可以彰显文献校勘在文学方面的审美作用,进一步突出文献校勘的美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班固创作《汉书》,至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完成纪、传部分,至其去世时仍未能完成《汉书》全稿。《汉书》未完成稿后由班昭等对其进行整理、校勘,并续作,形成后世流行的《汉书》全本。《汉书》真本和《汉书》流行本是两个不同的版本。刘之遴所校《汉书》古本所呈现的特征与《汉书》的创作状况和所处时代相符合,并非伪书,而为《汉书》真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钱钟书《宋诗选注》的文献价值 ,并提出“钱注宋诗”这一品牌 ,以与《钱注杜诗》相辉映。钱注宋诗不仅选源异常丰富 ,引用、提示的文献特别多 ,而且注意辑补佚作和考证文献真伪 ,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但也有不符合文献规范的疏失 ,诸如校勘异文不交代出处 ,擅改原文而无版本依据等。  相似文献   

9.
明代是《楚辞》评点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这一时期刊刻的《楚辞》评点诸本,目前学术界重视不够,极有必要对其存在形态、因变及源流进行考察和揭示。  相似文献   

10.
汉代班固的《离骚赞序》和《楚辞序》在评价屈原时其主要观点几乎完全对立,由此引来后人聚讼不已。笔者认为:班固对屈原始终是敬佩景仰的,《离骚赞序》和《汉书》中对屈原的评价代表了他的观点;而《楚辞序》则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表面出自班固之手而实质体现汉明帝意图的代言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5日傍晚,黄裳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离世,正在93岁的高龄上。他的离去让很多人忆念他。他给浙江留下了很多人文风景。黄裳先生有多重身份:记者、散文家、翻译家、藏书家和版本学家。黄裳是记者出身,1945年至1956年曾在《文汇报》担任记者、编辑,后在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做编剧,在新闻、戏剧、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他和梅兰芳、盖叫天、巴金、黄永玉、施蜇存等名家交往密切,是一个学识渊博又富有情趣的人。  相似文献   

12.
In order to conserve the archeological site of Olynthos, a systematic study of materials preceded. The analysis of mortar samples taken from the remains of ancient Olynthos (400 BC) showed that different qualities of mortars were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 Almost impermeable mortars were found in contact with draining canals. This was the initiative to start a combined analysis of mortars by determining their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find the textural features and the alterations of the struc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resistance to weather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findings from the above-referred examinations. The use of reactive siliceous materials in combination with lime as well as the excellent gradation of aggregates used seems to be the secrets of 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ancient mortars.  相似文献   

13.
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文学自永乐年间始为重事功、重义理的台阁体文学所擅坛 ,经洪、宣、正、景、天、成诸代 ,至弘、正间才有所变化 ,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即审美主义要素的大幅度增长 ,遂取代了尚质论文学观的地位 ,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之下 ,才有了我们今天把握到的明中后期文学的一个差异性面貌。鉴于长期以来 ,文学史与文论史界疏于对这一变化状态及其复杂性等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此有限的篇幅中 ,经过具体考察 ,对相关问题作些开掘。  相似文献   

14.
郭之鲲 《文化交流》2012,(11):71-73
法国巴黎,游人如织。在供奉法国先哲的先贤祠,2012年6月29日起至9月30日,《卢梭与艺术》展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排队等待入馆参观。《卢梭与艺术》展通过卢梭绘画、信件、书籍、雕刻及生前用品等来展示卢梭与艺术的联系,从而使人们纵览这位思想巨人的生平全貌。此外,法德公共电视频道ARTE也以《忏悔录》一书为主线,遍访日内瓦、尚贝里、巴黎、蒙莫朗西、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 0年代以来 ,中国的文学理论界一度热闹非凡 ,硝烟不断。由于历史的原因 ,许许多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本应该是常识性的理论问题都被推到了讨论的前台。如今 ,我们大概已不会去为这些问题争论了 ,因为这些问题早已不是“问题”,而是作为某种既成的“观念”(比如通过教材 )内化到了我们的生命结构中 ,成了我们面对文学作品行使判断时的一些基本尺度。然而 ,我们的这些“观念”究竟又是从哪里来的 ,在“观念”抽象的过程中 ,“问题”的丰富性是不是遭到了某种简化 ,面向新世纪的文艺学建设 ,这些“问题”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丹纳强调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对艺术的影响 ,其《艺术哲学》在讨论“艺术品的产生”一章中 ,通过经验证据和推理证据 ,试图论证“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① 丹纳的主张 ,随着近代中国西方化的过程 ,为 2 0世纪的中国理论家所完全接受。的确 ,《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所言治世、乱世、亡国的时代特征对音乐的影响 ,以及《孟子·万章下》所谓“知其人”与“论其世” ,都是说明文化现象与时代和人的心理变化的联系。虽然文化是一个包含广泛的概念 ,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泰州学派平民主义思想的概念结构作了重点阐析 ,尤其注意到了贯穿其中的社会反思性要素 ,及在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想变异。通过这些 ,可以窥视到晚明社会变动在儒学发展历程中留下的复杂印记 ,及理学作为一种较为确定的理论形态在应对底层社会问题时可能运行的边际。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