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工作,需要理解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目的,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目标,建构科学的支持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此外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的支持保障体系须是正义的。随着政府加大对随班就读的教育投入以及普通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会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随班就读”是对趋于统合的一体化教育的一种探索,它是指普通教育机构中接纳特殊学校开展教育的一种形式。随班就读一方面是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与普通教育相一致的基本要求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要针对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特别设计的教育方案和服务,以达到实现康复、补偿以及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的目标。随班就读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策略,向普通教育传统授课制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普通学校对随班就读学生除了按普通教育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外,还要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最大化地促进其融入普通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双班制”安置方式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一人一案”的有效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4.
就可行性而言,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具备如下条件:(1)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经验为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奠定了基础;(2)当前普通教育环境发展形势有利于推行随班就读工作;(3)国内外实证研究说明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可以促进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随班就读,是指残疾少年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我国安置残疾少年儿童的形式主要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三种。其中,让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直都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河南省作为教育人口大省,从2007年开始,每年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班招收残疾少年儿童都在3千人以上,在校残疾少年儿童有2万  相似文献   

6.
一、资源教室:融合教育的必由之路(一)随班就读的问题与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不断变化,随班就读也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的不够关注,同学的歧视等,常常使"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特殊学生缺失了应有的补偿性教育和潜能开发教育。如何让特殊学生不是形式上的"随班",而是实质上的"就读",这是资源教室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如学习障碍、感统失调或发育迟缓的学生,他们不在特殊班学习,也不属随班就读学生,但确实有特殊的教育需求,如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也成为当代普通教育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的随班就读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反映就是质量不高。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特教老师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几年的巡回指导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随班就读巡回指导工作不仅是对随班就读教师的指导、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辅导以及对家长的咨询,更重要的是要促进教育理论的传播和教育信息的沟通,促进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促进健全学生和残疾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国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随班就读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班就读的英译是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与美国英语著作中的Exceptional students in regular classrooms(常规课堂中的特殊学生)意思基本相同,指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如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一种教育安置。本文拟就美国随班就读的情况作些介绍,期望它对我国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有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华章》2007,(12)
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随班就读的学生由于自身某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既有普通学生身心发展类似的一面,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熟悉普通教育,而且要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别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Mainstreaming in an urban middle school was examined for three years by a participant observer.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the school's organization and culture would affect mainstreaming. Findings confirmed this hypothesis. Homogeneity of academic classes and the requirement that students fit into academic groups limited acces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to classes where they could function academically as the students did in general education. Criteria for selecting students were not delineated; speci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communicated informally and irregularly about their students' functioning in mainstream classes; and students received little help with their academic mainstream responsibilities. Students from special education were added to regular classes that were already very large and teacher permission was necessary to include a mainstream student in a general education class. Some school factors facilitated mainstreaming. The principal advocated it and supported its implement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initiated mainstreaming through their social networks in the school. Heterogeneous groups in minor subjects offered classes with a wider range of ability within which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could function, and low track homogeneous classes provided environments that were more like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相似文献   

12.
Gender mainstreaming and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re specific practices for creating a gender-equitable society. Gender mainstreaming tools can be used to help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ngage in more thorough consideration when implement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gender mainstreaming,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mainstreaming methods using two actual cas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roviding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and setting up a school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committee ar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schools. To promote gender mainstreaming in schools, education authorities can begin by proposing small-scale experimental programs and scale them up gradually. This will achieve superior results, and schools can also use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 schools as reference points.  相似文献   

13.
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台湾中原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通识课程的理念、内容、实施途径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两所大学的正式通识课程、非正式通识课程、潜在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比较,提出了制约内地大学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发展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伯钧 《成人教育》2014,(2):24-27
重点探讨了地域文化和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关系,认识到地域文化是社区教育课程中的特色内容,能够满足特色课程的"特色"内涵。因此,从有利于课程优化开发的角度提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应该具有地域文化相关内容。从而将社区教育课程中的一般知识性课程,划分到普通课程类。提出了特色课程由基层自主开发,普通课程由国家统筹开发的优化策略。以期克服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弊端,促进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工作多快好省地发展。并以成都市武侯区的实践为例,介绍了搜集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库等促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两种最常见模式——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出现的背景、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并以美国通识教育课程为例,总结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规律,探讨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班就读工作是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究其现状,存在着缺少严格的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估机制。在新时期,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处理随班就读的关系方面、自身如何发展、如何转型升级等,成为特教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弗莱克斯纳认为,美国学院杂乱无章的课程设置违反了博雅教育精神。他指出,专业教育、学制改革、人的发展要求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应是有目的的通识教育。为此,美国学院应从课程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弗莱克斯纳提倡通识教育的思想对于我国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将成为现代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有力途径。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必须推行注重基础性问题的补救、人性和全面素质教育、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理念,课程组织要强调内容的跨学科或超学科性、知识体系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并体现科学人文观。强化学生学习独立性、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职教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移植普教、洋为中用和本土创生3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中,每一种课程开发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特点和适用背景,每一次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更替都与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年的课程开发实践证明,工作过程导向将成为未来中国特色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