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朝阳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2):114-118,124
当下,高校教育无论是在教学的目的、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生命"之维的缺失。为此,高校应适当借助人文课堂来传达生命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生命主体间相互尊重、对话和交流的氛围,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和审美教育。也有必要借鉴国内外经验,逐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大学前"生命教育渐次完善和"大学后"生命教育内省提升相比较,大学生命教育的独特品性是更强旺的主体能力展开个体强旺的生命。这种强旺展开的生命现实结构,包括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其中,精神生命的教育是基础性构成,包括了对真、善、美、利的追求和对假、恶、丑、害的批判与扬弃,是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和价值感的凝聚和结晶。它们一起与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教育融为一个自我区分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而是对教育"质"的强调,包括有关生命的教育,也包括生命化的教育,即生命之真、生命之善、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丰富生命、优质生命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显著,其实施有待加强。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的教育功能和价值,需要积极推进"三进"策略,即生命教育要进规划、进校园(课堂、课本、活动)、进心灵(教师、学生、家长),切实保证中小学生命教育有序实施,并取得积极效能。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野外生存教育纳入高校课程的背景进行切入,由生命教育理念探析野外生存教学中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价值生命教育、智慧生命教育的表达,认为野外生存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应坚持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通过生命教育内容在野外生存教育课程中的渗透,最终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赋予了教育以关注生命、呵护生命的本质,也赋予了大学语文教学新的课程使命。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语文以"文"为主的选本取向决定了课程教学要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审美鉴赏为主,并在审美中体会生命意识的张扬。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要侧重通过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赏析,让学生成为审美对象,从而在对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生命之"真",感受生命之"善",使大学语文成为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的向导,并使教学对象的生命之"美"在知、情、意的融合中澄明。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13.
生命教育包含多个层次,而直面生命之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在直面生命之真的基础上,对已然的现实理性地坦然接受,进而通过理性自觉来发展自己改变现状的能力,从而创建更好的未来.教育培养不出“完人”,却可以塑造“真人”: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这种教育观念培养的不是单一的人伦道德思想,而是一种更为真实坚韧的生命价值观和普世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生命伦理旨在对生命目的、意义的追求过程中解读各种关系之道理,生死伦理教育是在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基础上对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起点。生命伦理教育应当融入所有的课程教育内容中,可以采用主题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和生命之爱,潜移默化中,领悟和提升生命伦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命状态陷入了困境。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当下,教育面临极为尖锐的时代主题,即教育如何避免人们沉沦于金钱、名利、消费、技术等魔圈之中,而使人的生命发展有精神的守护与支撑,并把社会的发展引向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共生。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人类生活中的善恶价值问题必然与其育人目标相关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育只有依凭不同时空下人们的生活实践内容以及遭遇到的各种不同生活事件对受教育者引导,抛弃陈旧、偏狭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解决在社会转型以及变迁中引起的生命困境,用文化润泽生命,以教育导引人生,才是人们走出漠视生命藩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以课程形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建构过程,在互渗与融合中建构减灾教育框架,实现课程对减灾教育素养培育的功能整合,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减灾的真知、真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减灾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以课程形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一体的建构过程,在互渗与融合中建构减灾教育框架,实现课程对减灾教育素养培育的功能整合,在活动和体验中获得减灾的真知、真感,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增强学生珍惜生命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下,教育理论界对于生命教学的论述较为含糊,如果我们对于生命、教学的生命及生命性、教学的生命化等概念及其区分没有一个比较统一而明确的界定,那么生命化教育也就不能在课堂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因此,有必要通过分析课堂教学生命之"道"以厘清思路,继而检讨课堂教学生命性的缺失,探讨课堂教学生命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笔谈旨在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寻当下生命教育的内在意蕴,思考当下教育究竟怎样关涉儿童生命成长。刘铁芳《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的祛魅与附魅》提出当代教育中儿童生命发展过程的过度理智化,导致儿童生命世界祛魅以及儿童生命成长内在基础的削弱,试图以附魅的方式重建儿童意义世界;辛继湘《知识教学与生命关怀》意在重新唤起知识教学的生命关怀,凸显教育教学过程的生命意义;樊杰《教育的强制与生命意义的丧失》重在引出当下儿童生命发展遭遇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生命意义的迷失;石莎莎《逃离与回归:曹雪芹教育视界中的生命重建》乃是从中国古代经典《红楼梦》出发,寻找一种当下教育回到起点,重建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理路;陈华仔《生命教育的旨归:敞开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则是回到现实,阐明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即如何激活孩子自身存在的生命意蕴。陈文芳《生命化教育的实践品格》是从当前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典型出发,阐明当下生命教育的现实可能性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