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荀子》中“譬(辟)”相关比方指称词及“譬(辟)之犹/若”“譬(辟)之是犹”等比方句的用法均具有独特性,集中体现了《荀子》“学者之文”的特色。“譬(辟)称”丰富了汉语比方指称复合词的集合,“譬谕”奠定了“比方”义范畴重要指称词“譬喻”的构词基础。“譬(辟)之犹/若”句式引起两个或三个比方成分,延展了“譬(辟)”式比方句的句式内容,又通过重复“犹/若”将多个比方成分与“譬”关联;“譬(辟)之是犹”具有独创性,是“譬之犹”句式的强化形式,句法严密,堪称汉语“比方”义范畴“最完美格式”。《荀子》独特的“譬(辟)”式比方句式,兼顾说理的透彻与句法形式的完美。《荀子》“譬(辟)”的用法,从言谈理论及论说实践两方面推进了汉语“比方”义范畴的发展,提升了先秦论说文的修辞性与论辩性。  相似文献   

2.
怎样讲好理论课?我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讲理”。我非常喜欢马克思的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的力量在于它“有理”,把“有理”的理论诉诸“讲理”的教学过程,就能够“以理服人”,达到理论课的教学目的。“讲理”的前提是“有理”。理论课教学中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以“原理 实例”的方式进行讲授。在这种讲授中,把理论当成枯燥的条文和现成的结论,只是用理论去解释实例,或者用实例去证明理论,而理论自身的“道理”却没有成为被讲授的对象,因而也就失去了“以理服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比喻的缺陷     
列宁曾引法国的一句谚语说:“一切譬喻都有缺陷”。我们平常也听到过“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的说法。比喻“不恰当”和有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一、比喻贴切的相对性再精当的比喻有象的一面,也有不象的一面,任何比方都是象和不象的对立统一体。如果要求喻物和被喻物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此物和彼物既然本来是两种东西,当然就不能完全一样,假定一切特征完全一样,只需直接描  相似文献   

4.
王明明 《考试周刊》2010,(25):228-228
前不久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在区举办的美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上,一位美术老师为了把自己设计的“无与伦比”的教学案例拿出来评比,居然说服主办方用大客车把自己任教的一个班级学生“调”到比赛场地,进行了一堂“优质课”评比。最后这位老师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美术“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相似文献   

5.
说服,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班主任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现在较为常见的现象是,老师们往往把说服看成是对学生的单向“训导”,而不是双向交流,于是教师“说服”学生的姿态就和“授课”差不多了。而且许多班主任看不到说服的局限性,他们竟然以为:我一“说”,你就应该“服”;既然我说得对,你为什么不听?这些班主任对“说服”的期望脱离实际了。  相似文献   

6.
吕政 《山东教育科研》2014,(11):I0003-I0004
《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从翻译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说服因素”这一新颖的学术命题。全书分四个章节,在整体上涵盖了理论溯源和实例解析两大部分。其中,理论部分涉及语言学、修辞学、美学、诗学、阐释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并尝试剖析其中与翻译和说服相关的论点。实例部分则通过分析文学、广告、旅游、法律等领域的翻译文本,在已经构建好的理论框架下讨论不同类型文本的特征,探究其中具体影响翻译说服性的因素及相应的策略选抒。  相似文献   

7.
陈培 《教书育人》2001,(13):41-41
学生由于心理、生理、性格等方面的原因,加上各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氛围、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校犯错误是难免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最有效的教育是说服。“说”而不“服”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如果依靠权威“压服”学生,只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只有“心服”,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是“错误”。认识是改正错误的前提。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在“说”上下工夫,只有情动于衷,才能发之于外。在平时的工作中,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说服学生。(一)运用“标签”法说服学生。王群在班上担任班长的职务…  相似文献   

8.
只要是写作,就离不开修辞,大到文章章法的推敲,小到一个句子的修饰,都要用到修辞。《毛诗正义》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是说“比”和“兴”都是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段,“比”是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兴”,是把要写的东两寄托在一种事物上,即托物寄兴。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学者普遍对政治说服非常重视,但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东西方的政治说服模式在说服的对象、方式、空间场所及对口头和文字媒介的偏倚等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中国古代政治说服自先秦起就走向了一种以向上进谏为主要方向的“谏诤模式”。而在公元前5世纪末,随着雅典政治的变革,古希腊政治家开启了以面向和动员民众为基础的“演说模式”。先秦政治说服的谏诤模式是一种“下对上”“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模式,且偏倚文字表达;古希腊的演说模式则表现为一种相对平等和公开的、“一对多”的大众化传播模式,且偏倚口头传播。自轴心时代起,东西方的政治说服实践及说服理论就呈现出鲜明的差异,这不仅反映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更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对说服传播的影响。直到近代,两种政治说服模式才发生了交汇和替换。轴心时代不同取向的政治说服传统对东西方的社会、历史及政治走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1.persuade,suggest,advisepersuade,suggest和advise都有“建议、劝告”之意,但其用法不尽相同。(1)persuade作“说服”解,强调劝说“成功”,常见的短语有“per鄄suade sb to do sth”和“persuade sb into doing sth”。例如:The teacher persuaded her to take the exam,and she got a good re鄄sult.老师说服她去参加考试,结果她考出了好成绩。I can notpersuade him into accepting the invitation?我无法说服他接受这个邀请。注意:如果想表达“劝说某人做某事”,应该用“try to persuade sb to dosth”或“advise sb to do sth”。例…  相似文献   

11.
宝咏琴女士在电视访问中说:“不再相信承诺了,比方大家说过如果将来我们赚到一层楼和一百万,我们就怎样怎样……但是,什么都会变的,太多事情会改变,不如不要再有承诺。”  相似文献   

12.
刘靖思 《考试》2009,(2):53-53
说服学生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一种能力。教师如果能掌握说服学生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说服方法,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有人对教师的渊博知识,打了一个比较恰当的比方,教师就是一本书,为了让学生翻不完,教师应不断增多自己的页数。这个比方是从教师本身说的,如果从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教师素质的高低就是教育质量高低的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班主任,我所带的班级中也不乏案例中的“小女孩”——成绩优异,但对班级活动较为默然,对竞聘班干部更是“望而却步”。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不擅长”,二是“害怕耽误时间”。而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伊始,采取的方式与案例中的班主任基本一致,也常常以“全面发展”“集体意识”等作为谈资,与这些成绩优良的学生进行沟通,努力说服他们参与到班干部竞聘或是其他班级事宜,但收效甚微。我也时常反思,是我的谈话功底薄弱?抑或是这些孩子“油盐不进”?  相似文献   

15.
姚玉琴 《江苏教育》2007,(11):39-40
小刘的故事(《江苏教育》2006.12A)可以说是目前教育上的经典案例,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一位名校长曾打过这样的比方:谁都想坐在椅子上看球赛,比较舒服。但是现在不管哪所学校都是站着看球赛,谁都不敢先“坐”下来。即使每个人都知道站着看球赛与坐着看是一样效果,谁也不敢轻易坐下来。  相似文献   

16.
比方可以使我们的语言由抽象变直观、由枯燥变生动、由复杂变简单。如果我们把比方适当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的课堂中,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金杭梁 《小学语文》2009,(10):39-40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1课《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理清文章的思路。我打个比方:你们从教室下楼梯、进操场、出大门左拐,拐弯进入大门口,一直走,走到我们这座礼堂,这是你从教室来到礼堂的线路,行走的线路。是不是呀?作者写文章脑子里也有一条“线路”,就是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去饭店吃饭     
一天,妈妈在忙着做饭,宝宝把玩具扔了一地。“宝宝,快把玩具收拾整齐。”“妈妈,我不愿意收拾玩具。”“如果妈妈现在不愿做饭,那会怎样?”宝宝低下了头,妈妈很高兴,以为说服了他,过了一会儿,宝宝笑着说:“妈妈,我们去饭店吃饭吧。”去饭店吃饭$山东省胶州市张应镇中心幼儿园@刘桂香!老师  相似文献   

19.
牟芬 《湖北教育》2002,(21):40-41
范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实质上是异曲同工。所谓案例,就是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即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本质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它主要由背景、主题、细节、评析和应用几个部分组成。新大纲中案例(实例)“了解”或“理解”就是案例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特别是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的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使得案例教学在中  相似文献   

20.
童话与我们     
因为儿子小,就要昕故事,在黑灯困觉之前。故事无非是些符合小孩子喜欢听的童话,比方格林兄弟的,安徒生的,又比方中国古典的或民间的,例如孔融让梨、曹冲称象。但我最爰讲,儿子又最爱听,就是如“海的女儿”、“小红帽”、“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