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众所周知,春申君姓黄名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在楚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宰相),历经两朝,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数十年.尽管当时楚国已经百孔千疮、危在旦夕,但春申君执政后.怀着一颗复兴楚国的赤诚之心,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措施,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回光返照的局面.由于对楚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春申君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崇高声誉,深得时人和后人的景仰.自司马迁以来,一直到现在,人们总是把春申君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相提并论,合称之为“战国四君”、“战国四公子”.笔者深以为非.其实,细读这四个人的有关史料可以发现,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属同一类人,而春申君则属另一类人,绝不可将二者作等同观.  相似文献   

2.
惊弓之鸟     
<正>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大,企图并吞其他国家。赵、楚、燕、齐、韩、魏六国决定联合抗秦。赵国使者魏加来到楚国,楚王春申君请他一起商谈抗秦主将的人选。春申君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春申君见魏加摇头叹息,就问他原因,魏加说:"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听完了,你就会明白的。"从前魏国有个神箭手名叫更赢,拉弓射箭百发百中。一天,他和魏王一起散步,空中飞过一群大雁,一只孤雁远远落在后面。不时发出哀鸣声。他对魏王说:‘大王,  相似文献   

3.
观点举要     
<正>GUAN DIAN JU YAOP10中村贵太湖流域春申君传说研究——以上海为例"申"并不是近代产生的"创造物",而是上海当地人根据春申君的治水传说与其治水人物、开城之主等形象,通过他们对春申君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渐渐地联系到上海本地的地域文化概念。春申君传说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是作为"春申文化"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并由上海市民(即住在上海的各种群体,可以说是公  相似文献   

4.
人说上海简称申、黄浦江又叫申江、黄浦、歇浦、黄歇浦,是因为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受封于申江一带,这种说法纯属谬误,理由有三: 一、《史记春申君列传》:“(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年,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并因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今苏州)以自为都邑。” 可见,“春申君”,是黄歇所受封于淮北十二县时的封号,后改封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东北流向,这一段长江南岸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  相似文献   

5.
在太湖流域,历代流传着春申君黄歇的治水传说,其中,上海市是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城市之一,当地人将他看成为"兴利除害""攘除水患"的"治水英雄"。到了现代,随着科学的发展、水灾的消失,该传说渐渐丧失了生命力。这几年一些学者提出了"春申文化",它是以作为历史人物的春申君、开凿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传说、给上海发展做出贡献的"治水英雄"形象为基础,将这些因素与上海城市相结合建构起来的。在现代上海的城市空间里,"春申文化"是构成上海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资源,"申""春申"等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并且由上海城市市民、学者以及政府机关不断地重新建构,依靠大众媒体被"公共化",终于成为了现代上海的公共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7):I0002-I0002
7.荀子一、生平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亦称孙卿或孙卿子,赵国(今山西南部)人。中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学家。他的主要政治、学术活动约在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至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之间。他曾几次去当时学术活动中心齐国的稷下,三为稷下学宫祭酒。他曾依楚春申君为兰陵(今山东莒南县)令。春申君  相似文献   

7.
战国四君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8.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中被演绎了无数次。这其中,也包括被后世人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的故事。春申君黄歇早年一直陪太子熊完在秦国做人质,照顾保护太子的安全。后熊完即位为楚考烈王,黄歇成了楚国一  相似文献   

9.
春秋四名人:老子、孔子、左丘明、孙子。战国散文四大家: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相似文献   

10.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又名荀卿、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和齐襄王、春申君同时,是从儒家过渡到法家的一位集大成者。两度到稷下游学,曾三为祭酒。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韩非、李斯皆为门下弟子。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有一系列的主张,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二。  相似文献   

11.
春申君迁吴及其对开发江东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申君改封江东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41年,并不是《史记》中所说的是公元前263年或者公元前248年。江东并不是春申君开发出来的,早在他之前,江东自身的发展和楚怀王于公元前306年设郡江东,江东的发展已经与楚国其他地方不相上下,春申君最多只能算是对江东的发展有进一步的开发作用,对此不宜作太高评价。  相似文献   

12.
论文重新论证了春申君的身份应该是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不可能是黄国的后裔。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定他的出生年代:春申君大致出生于公元前320年,年寿在82岁左右,是一个长寿型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3.
上海县漕河泾镇,座落徐家汇之南,上海师范学院之东,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必经之处。有关该镇的历史,旧志书罕有记载。今爰作沿革小考,以飨同好。漕河泾镇西周时地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相传为春申君封邑。秦代置县,名疁县,属会稽郡,漕河泾为其所属。历代曾隶属之县治又有娄县、信义县、昆山县、华亭县、上海县等名称。元代尚无市集,时相传名为王家宅。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年)  相似文献   

14.
战国四君子     
《同学少年》2013,(6):53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公子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和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亦称"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礼贤下士。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进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害怕秦国,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春申君对吴的治理,既巩固了楚在东方的统治,又推动了楚吴文化融合,本文通过探讨,论述了吴地繁荣的原因及春申君高深的政治谋略。  相似文献   

16.
虚左以待     
秦克波 《作文》2022,(Z1):108-109
<正>战国时期,有四个赫赫有名的人物: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战国四公子”。他们手下养了很多士,每个士都有自己的绝活儿。四个公子中,信陵君魏无忌手下的士最多。就这样,他还不满足,只要听说哪儿有人才,就要千方百计地挖到自己身边来。魏国侯嬴是个看城门的小官,家境贫寒,但此人见多识广,气节高尚。信陵君听说后,就派人带了厚礼拜会他。侯嬴死活不肯接受礼物,生怕失了操守。  相似文献   

17.
一实物史料的重要性实物史料在历史科学上一向具有它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家司司迁早就充分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在他“足迹殆遍宇内”的旅行里,经常地考察历史的遗迹,尤其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坟墓、住宅及有关实物等。我们在他所著的史记里看到不少这类范例:他写孔子世家时,是先”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写春申君列传时,也曾到楚国参观了春申君的“故城宫室”;他在详细地考察了秦长城之后,才为蒙恬写了列传;如这类实物史料不可得,他也要看看有关的坟墓,象许由和“萧曹樊哙滕公”等人的坟。我们从史记里可以学习到历史家对于实物史料是多么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的“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四公子”。他们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四公子”的人。唐代“四公子”唐朝的“四公子”是姚檐、周曾、王玢、丰清志。他们都是唐德宗时期淮宁节度使李希...  相似文献   

19.
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战国四君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和魏信陵君。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相似文献   

20.
正战国四公子是后人对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人的尊称。他们四人之所以被称为"君",是因为他们门下各养着几千食客,都能够礼贤下士,而且为挽救国家危亡作出过重要贡献。然而,就是这些被一致称为"君"的人物,在其政治生涯中总是要借助女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成名是女性的铸造。1.孟尝君因女性而活命孟尝君被秦王强留于秦,并欲杀之,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