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独自抚养他,非常不易.因为家境贫穷,母亲没有钱供他上学,便亲自教他识字.母亲还在院子里铺上一层沙子,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教欧阳修写字. 除了教欧阳修识字、写字,母亲还教他诵读古代文人的优秀著作,让他学习写诗.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欧阳修慢慢地长大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了,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还将借来的书抄写下来.欧阳修的记忆力很好,往往书还未抄完,他就能背诵所有的文章了.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杰出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承担起抚养、教育儿子的责任。在欧阳修五六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识字。由于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枝在地上写字教儿子。欧阳修天资聪颖,又见母亲如此辛劳,所以学得很认真。欧阳修10岁时,母亲就开始督促他读父亲留下来的书。时间不长,欧阳修把父亲留下的书  相似文献   

3.
(一)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么一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是描写欧阳修宴请宾客的场景的。“射”书下注释为“投壶”。但投壶是什么样的游戏,我查阅了些资料并整理下来。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以政名、文名行世,世人不知其书名。其实,他的书法自具风规。在宋人书法“尚意”的书风中,重视人品和个性是当时的一个主要特点,欧阳修的书法艺术也极具个性特点:“外若优游,中实刚劲”。笔势劲挺,灵动中含质朴,很有法度。“欧阳公书居然见文章之气”。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就词学研究领域而言,学者关于欧阳修词的思想艺术及其词史地位的评述甚多。其实,欧阳修对词体文学的贡献与其说在于题材的开拓与风格的嬗变,还不如说他更注重词的格调与审美情韵。"人生自是有情痴"的欧阳修合乐而歌的情怀和至情至性的人生,为词学注入了高雅的情韵美,而这正是欧词研究所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7.
宋代欧阳修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作为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与珍惜的财富。我是这样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教材中读到了两篇欧阳修的文章:《六一居士传》《与尹师鲁第一书》。在对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时,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就是欧阳修在对待“酒”的态度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其官场心路的一个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欧阳修《答徐无党第一书》的重新解读、《新五代史》写作历史背景及其撰述宗旨的分析,对目前学界所流行的《新五代史》的注文没有反映出欧阳修"既重褒贬又重事实"的撰述思想进行了回应,得出"重褒贬轻事实"是《新五代史》的特点,《新五代史》注文完全反映了欧阳修的著述思想。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作为中国古代诗话体文论的开山作这一点,已为大家所熟知。然而,关于《六一诗话》的理论意义,却鲜有提及者。郭绍虞先生曾指出:“欧氏学有根柢,故是书虽取随笔体裁,不成系统,然细加抽绎,不难窥其全貌。正不能以此为不甚经意之作而轻率视之。”鉴于欧阳修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我以为,对《六一诗话》进行一番研究,对于全面了解欧阳修的文学观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文即试图作一引玉之砖,谈谈个人对《六一诗话》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1.
问茫茫文人谁还记得文忠公1000岁生日?千年,这对大自然来说,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但对个人来说,可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一段漫长的时间。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有的人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有的人却千年不朽,欧阳修就是这不朽中的一个——一个在千年之后仍能让人记得,并被纪念的人。欧阳修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份待遇,让后人尊重和纪念,实在是因为他确实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重温的东西,而这也就决定了,重温欧阳修必是个大题目。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但4岁丧父,生活贫困。其母郑氏亲自教他读书,以芦秆代笔,在沙上写字。郑氏还常对欧阳修讲述其父生前廉洁仁慈的事迹。良好的家教对欧阳修成长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纠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失误,主要有王安石《周官新义》等4种经部书,欧阳修《新五代史记》等12种史部书。  相似文献   

14.
《中国职工教育》2009,(7):21-21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不怕臭!”这可称得上是个奇谈,而它竟出自初中一年级学生之口,岂不怪哉! 原来,历史课上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成就时,教师补充了欧阳修怎样写文章的一些内容,想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教师先谈了欧阳修坚持的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并举了实例。学生听得颇有兴味。接着,提到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即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进行文章的构思,打腹稿。“欧阳修,不怕臭!”,这就是学生在听了“三上”后的反应。他们还笑话“欧阳修,不讲卫生”,“欧阳修,不怕从马上摔下来?”等。这可把教师弄得有点尴尬。但这位教师有些教学经验,能随机应变,他点了一下:“要领会这‘三上’是体现耿阳修珍惜时间的精神,不要就事论事。”这样的指点无疑是很得体的。但是,这个“三上”毕竟把学生对“三多”的印象冲淡了,而“三多”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却是更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后,这位教师自嘲: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学思想的奠基人。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寓道于书的人品观、文人化倾向的雅俗观、自适遣兴的游戏观和重视主体意识的创新观。苏、黄、米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对书法创作、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深化,逐渐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为宋代书法走向高峰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提起宋代教育家,人们多推重南宋朱熹,应该说过去在教育史上不多提及的欧阳修也是宋代的重要教育家.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家,是当时的文坛盟主.同时在教育方面,也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他似乎教过学,但时间不太长,只在《与陈之方》这封信中“某,忧患早衰之人也,废学不讲久矣”这句话里能找到一点这方面的证据.但由于他进步的政治态度和在文坛上的地位,致使“士子不见弃,日有来吾门者”.同时,他还常用通信等方法指导别人学习.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列于欧阳修门下的佼佼者就达一二十人之多,苏氏兄弟、王安石、曾巩等,都是欧阳修的门生.因此,对这样一  相似文献   

18.
就当前欧阳修文献学研究的意义、现状和方向三个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对欧阳修这位我国古代著名文献学家进行专题研究很有必要,意义重大;大陆学者对欧阳修文献学的研究视野开阔,成果显著,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对欧阳修文献学研究要从背景、特色、影响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9.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在滁州当太守时,常到琅琊山游玩,和琅琊寺的当家和尚智仙过往甚密,友情颇深,智仙专为他在游山路旁修了一个亭子。亭子落成时,欧阳修亲自题名为“醉翁亭”,并当即在亭子里写了一篇文章《醉翁亭记》。当天晚上,欧阳修回到府衙内,又连夜抄写了六份。抄毕,天已放明。他立即吩咐两个衙役把文章分别张贴到各个城门去。衙役按过文章数了数,忙问:“滁州只有四个城门,还剩两份贴到哪里?”欧阳修说:“不是还有小东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